丙午和什么合 防微杜渐,也明白“祸患依存”的辩证


中国人的社会哲学讲究“防微杜渐”丙午和什么合,也明白“祸患依存”的辩证——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为避祸患,以防微杜渐,古人做了很多努力。虽然,他们的努力未必有科学性,但也仅是他们所能达到的一种地步而已。这种努力,却深深表达了中国人希望平和安定的愿望。

古人治国、做事,多半凭经验,治国凭经验,所以重视历史。世界上的民族,从无中国这般注重历史的,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无非是过往事迹经验的记载总结。生活做事以农耕为主,所以总结天气变化,便有节气、历法的发展。总结经验教训、发展规律,以此来做对于未来的预测。这是古人智慧与苦心。

对于“丙丁之岁”的总结,便是古人对于预测未来所做的努力。

“丙丁之岁”,指的是丙午年、丁未年这两个年份。这两年是连着的,丙午年之下,便是丁未年。中国古时纪年用的是干支纪年法,60 年是一个轮回,每 60 年中,必有一个丙午年,一个丁未年。从秦汉到五代(五代之后为宋),大概是二十甲子,共 1200 年,期间存在 21 个丙午年和丁未年。

宋代有位叫柴望的。他在宋宁宗嘉定、宋光宗绍熙间为太学上舍。他总结这 1200 年的丙午、丁未年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从而得出一个“规律”——凡是丙午、丁未年丙午和什么合,都发生了祸乱,灾异变故太多,所以遇上这两个年份需要注意防患。

柴望,是个有趣的人,他的名字就很有趣,柴、望本来是古代的两种祭礼。柴是烧柴祭天;望是祭国中山川。合起来泛指祭祀。看他从他爸爸给他起名字,都有点这么个“关乎社稷”的意思。

所以,他把那个说法,编了一本书,叫作《丙丁龟鉴》,而后将书呈给朝廷,希望引起重视,并引以为鉴,防微杜渐。

他的想法是,要以此书而让人胜了天,不再受天灾祸乱之苦。

(按:见《通考》: 归本於修省戒惧,以人胜天。)

所以,虽然有点荒唐,倒也没人责怪,后世反倒很敬重,因为这人的初心是很好的,又立言出於忠爱之诚。

后世有很多接着《丙丁龟鉴》往下总结的书,比如《续丙丁龟鉴》,宋真宗景德三年至理宗淳祐七年值丙午、丁未年总共有五次,元世祖大德十年至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值丙午、丁未年共有两次。

后来加了好多奇怪的说法,有阴阳家说丙丁属火,遇午未而盛,故阴极必战,亢而有悔;丙禄在巳,午为刃煞,丁禄居午,未为刃煞。

这种说法就纯粹是附会其文,强行标题党,荒诞不经的多。

但古人似乎也别无他法,只能在这些上面做文章,《周易》本也就是以术数而预言的书。所以,这个《丙丁龟鉴》,从宋到清,甚至民国,都有人续。这不得不让人喟叹了,古人确实做了很多努力。

就连宋代的大学者洪迈,都有这个观点,他说:“丙午、丁未之岁,中国遇此,辄就变故。”

(按:见洪迈《容斋随笔》)

洪迈是南宋宰相级别的大官,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他的谥号是“文敏”,可见文字一道,很是精通,连他都这么说,说明这两个年份确实是历史上的“巨坑”年份。值得注意。

而且,跟中国文化大有关联的日本也有类似的说法,日本甚至有一个“丙午女克夫论”。日本人一直固执地认为,在“丙午年”出生的女性很倒霉,会给男人带来灾难。为了“防患于未然”,日本人很自觉的实行“计划生育”,避免在丙午年生孩子。

丙午、丁未这两年份到底怎么了?

干支纪年中的丙午、丁未,只是一种纪年的数码,本身是没意义的。说这两个年份一定就遇上灾祸,那也未必,按科学道理是绝不可能的。历史事件也不可能如此准确规律,一甲子一个轮回呀。

但仔细梳理一下中国的历史,确实可以看到凡是丙午、丁未年,基本都遇到了大的变故,地震、日蚀、灾荒不计其数,而且政治上的变故非常多。

比如汉代,汉高祖十二年(前 195 年),是丙午年,大诛功臣,期间韩信、彭越、英布、臧荼无一幸免,相国萧何入狱,汉高祖刘邦驾崩,吕后执政,其后是吕氏之乱。汉昭帝元平元年,也就是公元前 74 年,是丁未年,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接位的是昌邑王,淫戏无度。霍光专政废理。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是丙午年(166 年),司隶(今河南洛阳东北)、豫州(今安徽毫县)等地发生饥荒,百姓饿死者十之四五。,鲜卑联合乌桓、南匈奴等数万骑入塞攻略缘边郡国。“党锢之祸”,清流膺等二百余人入狱,宦官曹节等当权。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韦后、安乐公主乱政,武三思杀忠臣张柬之等,太子起兵造反失败,皇帝被毒死。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宦官鱼朝恩擅权,贬颜真卿。宝历二年,宦官刘克明等弑唐敬宗,藩镇攻乱。

后晋开运三年,辽军人汴京,灭后晋,大掠屠杀。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 丁未年),英宗死,神宗即位,罢韩琦、欧阳修,开始重用王安石。靖康元年、二年,金兵入汴京,掳宋徽宗、宋钦宗,灭北宋。

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蒙古大军入侵,宋朝重用贾似道。

元大德十一年(1307 年 丁未),成宗死,皇后临朝,大乱,内战,皇后被废。元惠宗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丁未),元灭亡,朱元璋与张士诚、方国珍等大战,徐达北伐。

明宣宗宜德元年(1426年),汉王高煦起兵反,明军征交趾,全军覆没。明宪宗成化二十二(1486年 丙午) 、二十三年(1487年 丁未),太监用事,大批谏官人狱,宪宗死。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皇帝不理朝政,后金努尔哈赤侵边。

清康熙六年(1667年),权相鳌拜用事,兴沈天甫文字狱。清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残杀兄弟,查嗣廷文字狱,清算夺位功臣隆科多。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丁未),洪秀全开始起事。清光绪三十二(1906年 丙午 )、三十三年(1907年 丁未),预备立宪,改官制,徐锡麟起事,孙文、黄兴攻镇南关,朝令严禁学生干预政治。

以上只是主要的事件,不包括天灾之类在内。从汉高祖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 195 年开始,到 1907 年,共计 2102 年,一共 35 个“丙午”、“丁未”年。

在干支纪年的历法中,丙午年之后,就是丁未年。两岁相交之时,确实变故比较多,外族入侵,宦官或皇后当权,残杀功臣,文字狱等等,还有王朝更替等等。元灭于丙丁之岁,明代开始,清灭于丙丁之岁,辛亥革命即将成功。这种时期,老百姓的生活都是比较苦的。

王安石变法也在丙丁之岁开始的,变法没问题,但王安石的操作手法明显有问题,实施不当,民生疾苦,毕竟也是事实。

但有趣的是,在丙午、丁未之后二十几年,丙寅年、丁卯年都比较太平。一般都是安定兴旺的时期,汉文帝在此期间大治,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五年、六年就是丙寅年、丁卯年)。元平元年之后二十年,匈奴投降大汉,再也不能威胁汉朝。元亡之后二十年,明军大破蒙古。雍正文字二十年之后,乾隆盛世。

这些都是历史的巧合,绝不是什么科学的证据。

但古人为此做了不少努力。做努力的原因,一定是不想受丙丁之岁的这种疾苦,希望安康乐泰。历史上丙丁之岁动荡如此之多,只能说明人们经受了很多惨痛苦楚,那些太平日子,其实并不多。

世界是一直变的,只是越变,越突破了古人曾经努力那种窘境。下一个丙午年、丁未年是 2026 年、2027 年,我们的形式越变越好,是毋庸置疑的。

防微杜渐虽然还是需要,但却不需要像古人那样只能从经验上劝谏、做不科学的努力了,我们有更科学的方法。当然,无论如何,古人和今人期待安定和平的愿望都是一致的。《丙丁龟鉴》既然是“鉴”,明鉴、见照的愿望再也明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