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历史辽东寻访活动:首次系统考察辽东甲午陆战遗址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甲午历史顾问 王记华 陈悦

1894年10月24日,日本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甲午战争战火烧过鸭绿江,战场进入中国境内;与此同时,日本第二军登陆花园口,挥军旅顺。

为了加深历史研究的实地感受,寻访遗存的甲午战迹甲午陆战,中国近代海军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发起甲午历史辽东寻访活动。这是甲午战后120多年来,首次系统对辽东甲午陆战遗址进行的寻访、考察。

寻访活动自10月13日到17日历时五天,寻访地点从日军侵入中国国境的丹东安平河口开始,依次向西虎山、九连城、丹东、大孤山、庄河、金州、大连、旅顺,总行程500多公里,寻访遗迹、遗存近30处,拍取具有重要价值的照片数百幅。

封面新闻将陆续刊发本次甲午历史寻迹考察报告,今日刊发寻访第二站:丹东虎山。

10月14日,对安平河口的考察结束后,甲午历史寻迹团一行沿着鸭绿江岸向下游行进,距离安平河口12公里左右,就到了虎山。

如今的虎山,以“虎山长城”而闻名。

在123年前,虎山争夺战是中日军队在中国境内第一场激烈战斗。

安平河口和虎山的位置关系。

“沿江险要”

1894年10月12日和13日,日军先头部队到达义州后,日军第一军第五师团随即派出工兵到鸭绿江岸,开始侦查渡江架桥地点。

10月16日,清军统帅宋庆接报,日军向上游的宽甸方向前进。这是日军的一个伎俩,造成企图北上渡江的假象,吸引并分散清军在九连城方向的兵力。然后再于夜间快速奔回义州。清军中计,重新调整兵力部署。

清军也清楚,陈兵对岸的日军肯定要渡江,而渡江就要造桥,造桥就要选择合适的地点。10月22日,宋庆亲自查看鸭绿江的沿江险要,“独虎耳山与义(州)相近”,于是命令加强虎山防御。

虎山据守之地,位于叆河和鸭绿江交汇处的东北角。山高一百余米,为附近的制高点。

对于山名的来历,丹东当地文史研究者迟立安介绍,根据在不同方位看到看到不同的山形,这座山名字所有不同。有的角度看似如一卧虎,遂叫虎山;有的角度看,犹如老虎的两只耳朵,也叫虎耳山。

虎山正对着的就是朝鲜的义州,两者之间的鸭绿江面分为3支江流,第一江从义州城下流过,河宽60米,水深1米左右,可以徒涉;第二江又称中江,河宽150米,水深3米,不可徒涉;第三江即在虎山脚下,宽度窄于第一江,可徒涉。

甲午陆战电视剧_甲午陆战_甲午陆战七集

在第二江和第一江之间有沙洲,别称为中江台。过第3江,即是叆河右岸,清军阵地所在。

日军经过仔细侦查,最终定在这里为渡江之地,江中的中江台对搭建浮桥来说是非常好的中继站。

虎山是日军渡江、继渡叆河进攻九连城的必经之地。日军过江后,必先攻克虎山,才能较为从容渡过叆河右岸。

为避免被发现,日本工兵队必须夜间秘密测量江水深度,要在义州到虎山之间的江面上拉一条绳子,然后驾船顺绳逐点测量,才不会发出击水的声音。这需要有人带着绳子从朝鲜一侧游到中国一侧并将其固定。

甲午历史寻迹团抵达虎山的时间,与日军当年测江的时间基本一致,都在10月下旬。白天已经需要加穿厚外套,夜晚气温只有几度,江水温度更低。

当时,日本工兵后备一等兵三原国太郎自告奋勇携绳渡江,结果因江水凛冽,足脚麻木溺死在江心。见此情况,日本工兵一等军曹三宅兵吉“咬牙启齿,跳入水中”,将绳子系在腰间,与一名部下一起游到对岸,完成任务。此后,日军备齐架桥材料,完成水深测量,确定了架桥地点。

虎山和朝鲜义州的位置关系。

天降大雾

虎山,最关键的还是虎山。

10月24日,防守虎山的清军将领马金叙得知佐藤支队已由上游的安平河口渡江后,预料第二天必有战事。于是命令士兵加紧巩固阵地。

马金叙,安徽蒙城人,以善战称。其父马希曾为捻军将领,被抄家后,16岁的马金叙投靠淮军刘铭传部,累迁至总兵。中日战事后,铭军主帅刘盛休挟私易将,马金叙于是转隶宋庆所部毅军。

此前在22日,宋庆携聂士成、马金叙、宋得胜等查看鸭绿江防线阵地时,曾传集诸将,“邀问各统将谁上山设炮防守”,马金叙自告奋勇,愿率队前往。

于是聂士成将两营1000人拨给马金叙,配备5.7厘米口径速射炮两门。23日,又增拨一营500人。

10月25日凌晨,日军在义州至虎山之间的鸭绿江面开始搭建临时军桥,三江之上分搭三桥,全长248米,其中舟桥108米,渡桥140米。从当时日军留下的照片来看,军桥修建的极为严谨。照片应该是在江中沙洲上拍摄的。

日军搭建的鸭绿江浮桥。

甲午陆战电视剧_甲午陆战七集_甲午陆战

由于架桥时间延误,日军发起攻击的时间比原定时间晚了1小时45分钟。

清晨6时15分,日军第三师团长桂太郎中将率领1个联队,在浓雾的掩护下,通过军桥正防面直扑马金叙守的虎山。

原本从虎山上俯瞰鸭绿江应是一览无余,说来也巧,当天天降大雾,清军对日军架设军桥的行动竟毫无察觉。

待日军已近山下,才被虎山守军发现。马金叙督军御敌,并对部下做动员:“今日之战,关系甚大,虎山存亡,悉赖尔等,须戮力同心,以御敌人。”士卒皆大呼,原效死保守此山。

日军为配合步兵正面攻山,炮兵在义州城东侧高地进行炮火支援,以榴霰弹集射虎山。

日军23日在义州城上观察清军布防时,已对清军布防情况了如指掌,看到距离两三千米的虎山上,“马”字旗迎风飘扬,就已经得知这是马金叙的守军。

战斗未曾开始,兵力部署就已暴露,清军沿用的依然是冷兵器时代排兵布阵的方式。

于此同时,日军右翼联队在也开始渡江,并向东包抄,意图抢占虎山东侧高地。马金叙随即分兵抗敌。

双方“枪炮互击,杀伤相当。”地形上的优势,暂时弥补了清军在人数、装备和作战能力上的欠缺。

半天陷落

随着日军不断增多甲午陆战,“我军子药垂尽”。

就在此时,原本派往安平河口截击日军佐藤支队的吕本元率骑兵500人赶到;清军统帅宋庆命马玉崑、宋得胜率步骑2000人、8门火炮,渡过叆河向日军反击。同时,九连城的铭军也以4门火炮进行炮火支援。

这是整个虎山争夺战中难得的优势场面。日军第三师团一时陷入困境,攻势顿减,已出现动摇的迹象。

关键时刻,山县有朋急调左翼联队支援,迂回进攻虎山。等清军援军赶到,日军援军已经渡江完毕,数十尊大炮已经排列岸边,做背水一战。

由此战事开始逆转。

马金叙部已伤亡过半。援军吕本元本人则受了十余处枪伤,他的弟弟阵亡。

虎山清军三面受敌。宋庆数次令九连城的铭军刘盛休部支援,但铭军只是进行炮火支援,拒绝派兵。

甲午陆战电视剧_甲午陆战_甲午陆战七集

激战之下,清军各部只能撤到叆河以西。

马金叙原本要与虎山共存亡,部下看到友军撤退后,劝他:“公虽勇敢,其与寡不敌众何!与其同归于尽,不如留此身以图恢复。且援兵不至,非公之罪。”

无奈之下,马金叙率残部突围,渡过叆河渐次向九连城及内陆凤凰城撤退。

25日上午11点半,山县有朋率司令部渡过鸭绿江进至虎山。鸭绿江右岸的桥头堡虎山半天之内就陷落敌手。

到傍晚枪声彻底停止,虎山周边的重要村镇也被日军占领。

战后统计,虎山战斗,宋庆毅军的营官、哨官伤者十之六七,阵亡者330人。日军死亡21人,伤98人。

从鸭绿江边远看,虎山忽然犹如一颗钉子钉在那里,地势险要,扼守周边。

像一颗钉子钉在那里

10月14日中午,甲午历史寻迹团一行站在鸭绿江边,看着浩浩江水顺流而下,不时有游船从江上缓行而过。

不远处的虎山立于江边,像一颗钉子钉在那里。从山型看,虎山临江一面山体垂直,属于悬崖绝壁,易守难攻,即使不是打仗,徒手攀爬亦十分困难。在虎山山顶有一处名为“虎口崖”的地名,正对鸭绿江,可见山势之险。

另一个角度看虎山。

虎山争夺战的失败,与清军兵力部署过于分散有关,也与准备仓促有关。马金叙临危受命,布置虎山阵地只有不到两天时间,同时他所带的兵又是临时划拨,兵将互不了解。

同时,后援不济是最主要因素,当时两军激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谁首先获得生力军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如今的虎山已成当地一处风景区,景区内的知名景点是“虎山长城”。按景区介绍,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主要是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努尔哈赤称王以后,下令将包括虎山长城在内的大部分辽东长城拆除掉。现在的长城为20世纪90年代后新建的。虎山上几乎很难找到甲午遗迹了。

虎山一败,清军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日本第一军全部跨过鸭绿江,以此为基点,兵分两路进兵辽阳和奉天。

甲午历史寻迹团和当地文史研究者迟立安(左)、王海(右)在鸭绿江边。身后就是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