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冲之历法 《三联生活周刊》X别克寰行中国系列专题内容「仰望苍穹·智行千里」


联合出品 系列专题内容

「仰望苍穹·智行千里」

编者按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喜欢晚上出去观察星象。一日,正当他在聚精会神仰望星空时,一不小心掉到了一口井里,路过的人便嘲笑他说:“你只用心观察天上的东西,却没有看地上的事情。”泰勒斯却对他说:“明天会下雨。”第二天,果然下雨了。

总有人在嘲笑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但人类对于苍穹的探索从未停止。中华民族也是如此,从女娲炼石补天,到夸父奔走山海逐日,再到屈原《天问》的追索,先民始终在试图拉近与宇宙星空的距离。这是一种本能的好奇,还是出于现实的需求?

我们为什么仰望苍穹?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查阅资料,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沿着古人的足迹穿越中华大地,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动。2020“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穿越山川和古今,观测太阳与星空。

《三联生活周刊》X 别克·寰行中国系列专题内容「仰望苍穹,智行千里」将溯源华夏先民宇宙观的形成与变迁,梳理当代中国航天的前沿成就,探索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飞天梦想的实践。

本篇文章,我们将一起探究一系列问题:时间从何而来?中国传统历法如何制定?天文在其中又扮演怎样的角色?

约公元733年的一天,诗仙李白和众兄弟春夜聚会饮酒畅游,突然之间,李白感慨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如果用现代流行语来吐槽,我们可能会说:“真相了。”它无情地点出了人类在天地、光阴这些宏大概念下的渺小处境,李白的结论虽然是及时行乐,但这句充满哲思色彩的话却让我们思考一件事:我们如果只是天地之间的一名旅客,那么天是什么?

中国古人对天的认识并不统一,有人说天是物质的,有人说天是至上神,有人说是气体,有人说是固体,不过最流行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天圆地方”的物质观,一种是将天当成最高神的精神观。无论如何,天看起来都离人很远。

但人类与“天”之间的关系,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近。从风雨雷电的气象变化,再到我们呼吸的空气,这些无不与天有关。而“天”的影响还渗透到人类的各种制度建设之中,从政治经济,到日常生活。生活中在用的时间制度就来源于对“天”的观测——先民仰望苍穹,发现天象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制定出可以衡量、计算时间的一套方法,被称为历法。

这是古老文明共有的文化特征。

例如古埃及人发现,在尼罗河泛滥日,下埃及(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习惯上指开罗及其以北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可以看到天狼星和太阳相遇于地平线上,于是将之定为一年的开始,他们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代苏美尔人则根据月亮的盈亏循环,将从弦月到弦月所需时间定为1个月,12个周期定为1年,这是太阴历的起源。

不同于以上的古老文明,古代中国创制出了许多复杂而精妙的历法。虽然1949年之后,官方采用公历纪年,但中国自有的传统历法,如夏历(即俗称的农历,1970年之后改为此名,下均称为农历)、傣历、羌历、藏历、彝历等仍然薪火未灭。这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无疑是农历,农历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历法的地方在于它采用“阴阳合历”,即是兼顾阳历和阴历的历法,同时观测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轨迹,将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的时间定为一个月,并参考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的时间来纪年。

农历是典型的阴阳合历。它的诞生与完善都与中国古代天文有很大关系,这是一段怎样的奇妙过程呢?

农历

正统王朝历史的观天制历

观天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它源起久远,成熟很早,除了启发浪漫想象和文学创作的灵感,也有其实用价值。

祖冲之阳历_祖冲之历法_祖冲之天文历法

日晷仪:我国古代观测日影计时仪器

殷墟甲骨中,已有大量关于日食、月食等天文学现象的记载。春秋战国文献中也有许多日月星辰变化的书写。清代学者顾炎武曾总结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即是说,在夏商周三代,农夫、农妇、戍卒乃至于儿童等都已懂得些基础天文学知识,并已能够将之用于生活实践之中,这可以看作是农历诞生的先决条件。

夏商周三代历法主要的区别只在于岁首的*月建不同(因此有“三正(月)”之说),而其计算时间的方法已无太大差别。我们一般将中国传统历法称为“夏历”,正是因为古人认为到夏朝基本制历方法已经形成,这一历法格局在后代虽有损益,却只是朝向更精确的方向发展。

祖冲之天文历法_祖冲之历法_祖冲之阳历

*月建:又称月令,是古人干支纪月的一种方法

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以纪月。“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祖冲之历法,是干支历法中十二个月之始。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周历以建子之月,这样三个历法的正月就不同,夏历正月与现在相同,商历正月为现在的农历12月,周历正月为现在的农历11月;由此三种历法形成的四季也不同,夏历与农历四季相同,以1、2、3月为春季,商历的春季为农历的12、1、2三个月,周历的春季为农历的11、12、1月,其他季节以此类推。

对我们现代生活而言,这些无疑属于“老黄历”的范畴,但是如果从公历跳转到农历的频道,我们还是能感受到这种历法的有趣之处。举个例子,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虽然又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些年份里腊月二十九就算进入了除夕。为什么会这样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农历的制历方式。

古人以月相的变化周期为一月的长度,以太阳回归年的长度为参考,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协调,并加入干支历和二十四节气等内容。阳历一年,固定天数为365天或366天,农历中一年的时间则并不确定,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这一差距,于是在历法中使用“19年7闰”法,即在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以后祖冲之经过计算,将其精进为391年中144闰的新算法,农历中有闰月的年份要多一个月,称为闰年,闰年可长达383天左右。这种历法之中,每个月的时间并不固定,有时有二十九天,有时有三十天,这就是为什么每年除夕的时间时而是二十九,时而是三十。

今天我们对于农历并不陌生,但对它得来的过程却并不了解。比如冬至点是古代天文年度的起算点,冬至时刻准确与否关系全年节气的预报,测出两次冬至时刻,就能得到一年的长度,这样定出的年即为回归年,古代称为“岁实”。但是冬至点是移动的,这被称为“岁差”。

晋代以前人们并不知道冬至点在缓慢移动,导致使用的历法总是有误差。东晋成帝时代天文学家虞喜明确提出“岁差”的概念。后来祖冲之计算出冬至点45年差一度的科学结果,制成了一部在当时较为先进的《大明历》。但是新法在推行上却遇到阻力,宋孝武帝与满朝文武都不明白其高明之处,激烈反对之声不断。祖冲之尽管极力辩护新法却始终未被采纳,直到他身故之后,他关于冬至点、岁差等关键天文发现才得以运用于历法之中。

祖冲之阳历_祖冲之天文历法_祖冲之历法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古代历法革新之难,一在于天文观测技术的落后,二在于人心与天文之间的隔阂与守旧观念。

不过古代天文学家,从不畏难,也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而是继续在精确历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明末西学东渐,科学家徐光启吸收西方天文学知识,集多人之力编成一部《崇祯历书》,书中大量引用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并明确引入“地球”概念,但由于反对派的干扰与晚明政局动荡,此法并未得以推行。参与编纂此历的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将其献于清顺治帝,经过一番中西历法之争,直到康熙年间才得以使用,即是《时宪历》。

这部历法和我们的关系就更密切了,其实今天所用的农历只是其更高阶的修订版罢了,至今民间还有人用“时宪历”的说法。时宪历之前的历法均采用“平气法”,即将全年平分为24节气,节气之间天数相同;《时宪历》则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的定气,这使得节气更加准确。

中国正统王朝历史上先后使用过上百部历法,经历了五次大的改革,在追求精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祖冲之历法_祖冲之阳历_祖冲之天文历法

我们可能会好奇,古人为什么要仰望苍穹,不厌其烦地修订我们的历法,使之达到当时最精准的水平?这与古代的政治经济有很大关联,作为将农业文明发展到极致的古国,历法的精益求精与农业息息相关。农业生产极度依赖农时,故而历法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便是刚需。

流传至今的很多农谚都和天文气象有关:“瑞雪兆丰年”是说下雪对于农业收成的意义,“春雨贵如油”则是说春日雨水对于作物生长的重要作用,“麦到清明齐,禾到大暑割”是在提醒不同时令作物的生长期等。“天”通过气象和节气的方式使得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带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规律性,使其能够达到精耕细作的水平。

祖冲之阳历_祖冲之历法_祖冲之天文历法

我国古代天文仪器

天文学家陈遵妫先生对此总结道:“古人观测天象的主要目的在于洞察自然界的现象,发现它的规律,从而决定一年的季节,编订历法,使农事能够及时进行。”

农历作为正统王朝的历法,始终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中心位置,并影响了周边许多少数族群。尽管如此,每个地方的人们仍然使用着自己的独特历法,以与当地文化、历史和生活相结合。不过傣历、羌历、藏历等都是像农历一样的阴阳合历,中国似乎没有单独的太阳历体系。当我们将目光投射到西南彝族地区,事情却变得不一样了。

彝历

西南民族的独特太阳历

像在许多族群中一样,“天”在彝族先民中也有神秘的意涵。他们仰望苍穹,想要与之发生联系,对天地万物的生成产生了一种浪漫的想象。在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表达了虎生万物的宇宙观,虎于死后,身体瓦解,左眼变作太阳祖冲之历法,右眼化为月亮,牙齿成了星星,油脂变作彩云,肚腹变作大海,血成了海水,肠化为河水,毛为林木,继而“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

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文化展示馆内,

集中展示了彝族古代文明成果和文化遗产

在对天的凝望之中,彝族先民初步掌握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历法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共有:人体历法、十八月历、十月太阳历和十二月太阳历等形式。其中最为重要和完善的要数十月太阳历。

但是在1977年,天文史学家陈久金走进彝族社会的时候,发现这些历法已经荒怠不用,民间对于十月太阳历也已不知其为何物。

陈久金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深入凉山腹地,对当地彝族老人进行深度访谈,还原了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精妙。他发现,该历法以太阳回归周期来定年月和季节,将一年分10个月,一个月等分为36日,余下的5-6日不算在内,寓意阴阳交替、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过年日”,4年一闰,这样平均每年的时间固定为365.25天,这一回归年的数据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科学观测的结果。陈久金因此感叹道:“彝族太阳历不仅在中国各民族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各民族中实属罕见,最可珍贵。”

在还原十月太阳历的基础上,陈久金解开了彝族社会的很多文化之谜。例如彝族的火把节便是十月太阳历的新年,彝族的毕摩(职业宗教人士,彝族中最受尊敬的有知识的人)就类似于中国上古天文学家,他们都需要有天文与星历知识。通过解开彝族天文历法的秘密,陈久金帮助我们对彝族文化有了更透彻的认识。

不止专家学者,神秘的十月太阳历同样也吸引了大众的好奇。2020年,为探秘“华夏苍穹”,了解“天”对于中华民族的丰富意涵,别克寰行中国车队也追随先贤的足迹,来到云南楚雄,近距离感受彝族传统历法的神秘之处。

祖冲之历法_祖冲之天文历法_祖冲之阳历

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

在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虎推地球、三女托太阳的雕塑,体现了天文在彝族人的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文化展示馆有许多十月太阳历的研究资料,其中颇为有趣的是,十月太阳历又称十兽历,每个月都有与之对应的动物,以作为当月的守护神。例如彝历一月(对应公历12月27日至1月31日)的守护神是黑虎,该月出生的人,会具有王者气质。这与彝族先民的文化信仰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大自然中众多生物都具有灵性。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月皆有神,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皆有灵,这些神灵与人的神灵是相通的。

历法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彝族的特有文化体系——人处于天地、万物的整体序列之中,那是一个天地、人、万物平等的世界。

尾声

无论是以农历为代表的阴阳合历还是彝族的十月太阳历,都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对于来自于“天”的知识的渴望。人们迫切想要探索天的规律,积极寻找与天沟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构筑了我们的文化之维。

历法正是连接苍穹与大地的人间物证,

它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凝结物。

在人类对历法的运用中,“天”不再是敌人,种种天象的生成也不再令人感到恐惧,人们顺天而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历法”是天之法,同时也是人之法,是天告诉人的秘密,同时是人所编织的生存之网。

---------------

在「仰望苍穹·智行千里」系列下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索天文对中国古代政治典章的影响。

天上的星辰为何与人世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中国人常说的“天人合一”哲学体系如何形成?中国的占星如何成为了一种政治工具,天文又如何影响塑造了中国的社会生态?

11月19日,我们继续启程。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是由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打造的文化体验平台。从2014年至今,“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累计行程超过4万公里,足迹遍及神舟大地。

2020“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第七季以「华夏苍穹」为主题,在为期三周、总计近2500公里的行程中,《三联生活周刊》团队跟随别克艾维亚家族车队,行至云、贵、川三省,追寻先贤对苍穹、宇宙的探索脉络,感受从古至今人类理解宇宙的宏大抱负与对超越性的追求;见证今日中国航天的前沿成就,在历史与现实间求索千年华夏文明。

仰望苍穹,智行千里,

一路看见时间、文明与未知。

“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探访地点推荐

抚仙湖太阳观测站,隶属于中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位于昆明太阳山临湖果岭海区域,是亚洲最大的地面观测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太阳物理观测地址之一。其主力观测设备是位列国际三大前研观测系统之一的一米新真空红外望远镜,主要进行高分辨率的太阳成像、光谱以及磁场观测,在太阳物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

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位于云南省楚雄市偏北部,以彝族十月太阳历古历法为主要标志。雕塑广场中间红、白、黑等多种颜色的花岗岩墙壁上雕刻着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明过程和计算、换算方法。公园内设有“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文化展示馆”,集中展示了彝族古代文明成果和文化遗产。

玉龙雪山景区甘海子,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境内,全长75千米,是北半球最近赤道终年积雪的山脉。在纳西语中玉龙雪山被称为“欧鲁”,意为“天山”。甘海子位于玉龙雪山脚下,原是一处高山湖泊,后因地质变化,出水口扩大,当地百姓俗称“干海子”,形成了一片茂密的高山草甸。这里是仰拍玉龙雪山雄浑全貌的不二之选。在玉龙雪山景区甘海子,欣赏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以雪山为背景,以大手笔写意,近距离感受云南纳西族对天的崇拜和对自然的亲近。

参考文献:

[1] 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2]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 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 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 陈久金,卢央,刘尧汉,《彝族天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5] 汪启明,《中华简史》,成都巴蜀书社, 2018;

[6] 彝族人网,

[7] 陈美东,《陈美东:中国古代历法概说》,人文与社会,2013,

[8]寒萧,《殷商时期的天文观测及历法》,知乎古代天文学专栏,2020

[9]《授时历、大统历、时宪历——三个王朝最重要的三部书》

图片来源:“寰行中国”别克·中国文化之旅、视觉中国

策划:三联.

监制: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