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的十二个符号,便叫作“地支”


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月均分为三十天;每天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时又分三刻。这种星象历法的时间观念,由来久远,相传远始于黄帝时代,这事是否可信,另当别论。

但都是以太阴(月亮)为基准,所以代表了十二时辰的十二个符号,便叫作"地支"。扩充"地支"符号的应用,也可以作为年的代号,例如子年、丑年而到亥年以后,再开始为子年、丑年等循环性的规律。

二十四节气的区分:古代的"星象历法",同时也以太阳在天体的行度作标准。所以中国过去采用的阴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的。

除了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的基准以外,根据太阳在天体上的行度与地面上气象的变化和影响,又以"春、夏、秋、冬"四季,统率十二个月。也等于《易经》"乾卦"卦辞所谓"元、亨、利、贞"的四种德性。

并且除了以四季统率十二个月外,又进一步划分它在季节气象上的归属,而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例如"冬至、小寒(十二月节)大寒,立春(正月节)雨水,惊蛰(二月节)春分,清明(三月节)谷雨,立夏(四月节)小满,芒种(五月节)夏至,小暑(六月节)大暑,立秋(七月节)处暑,白露(八月节)秋分,寒路(九月节)霜降,立冬(十月节)小雪,大雪(十一月节)"等二十四个名号。这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根据太阳与地球气象的关系而定,并非以太阴(月亮)的盈亏为准。

五候六气的划分:除了四季统率十二个月、二慕谄酝猓忠?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六候为一节"作为季节气候划分的基准。根据这种规例,推而广之,便可用在以三十年为一世,六十年为两世,配合《易经》交爻重划卦的作用。

缩而小之,则可用在一天十二个时辰、刻、分之间与秒数的微妙关系。 这种上古天文气象学和星象学,以及历法的确立,虽然是以太阴(月亮)的盈亏为基准,但同时也配合太阳在天体上的行度,以及它与月亮、地球面上有关季节的变化。

可是上古中国天文星象学除了这些以外,再把"时间"扩充到天体和宇宙的"空间"里去,探究宇宙时间的世界寿命之说,不但并不完备,实在还很欠缺。只有在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以天文星象的公式,强自配合中国地理的"星象分野"之学,勉强可以说它便是中国上古文化的"时""空"统一的观念。

很可惜的这种"时""空"统一的学说仍然只限于以中国即天下的范围,四海以外的"时""空",仍然未有所知。况且"星象分野"之学,在中国的地理学上历法时间,也是很牵强附会的思想,并不足以为据。

青年同学们读国文,看到王勃《滕王阁序》所谓的"星象翼轸",便是由于这种"星象分野"的观念而来。 邵子对"时""空"思想的开拓 汉末魏、晋到南北朝数百年间,佛学中无限扩充的宇宙"时""空"观进入中国以后,便使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观,跃进到新的境界。

但很可惜的,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的文化触角,始终在"文学的哲学"或"哲学的文学"境界中高谈形而上的理性,并没有重视这种珍奇的宇宙观,而进一步探索宇宙物理的变化与人事演变的微妙关系。甚之,当时的人们,限于知识的范围,反而视为荒诞虚玄而不足道。

(关于佛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的补充说明,必须要另作专论,才能较为详尽。)直到北宋时代,由邵康节开始,才撮取了佛家对于形成世界"成、住、坏、空"劫数之说的观念,揉入《易》理"盈、虚、消、长""穷、通、变、化"的思想中,构成了《皇极经世》的"历史哲学"和"易学的史观"。

其实,邵子创立《皇极经世》"易学史观"的方法,我想他的本意,也是寓繁于简,希望人人都能懂得,个个都可一目了然。因此而"知天""知命","反身而诚"而合于天心的仁性。

并非是故弄玄虚,希望千载之后的人们,"仰之弥高"钻之不透的。无奈经过后世学者多作画蛇添足的注解,反而使得邵子之学,愈来愈加糊涂。

在邵康节所著人尽皆知的《皇极经世》一书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便是他把人类世界的历史寿命,根据易理象数的法则。规定一个简单容易记录的公式。

他对这个公式的定名。叫做"元、会、运、世"。

简单地讲,以一年的年、月、日、时作基础。所谓一元,便是以一年作单元的代表。

一年(元)之中有十二个月,每个月的月初和月尾。所谓晦朔之间,便是日月相会的时间,因此便叫做会。

换言之,一元之间,便包含了十二会。每个月之中,地球本身运转三十次,所以一会包含三十运。

但一天之中又有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又有三十分。因此把一运之中包含十二世,一世概括三十分。

扩而充之,便构成了"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之中,共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之中,共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之中,共计十二万九干六百年为一元"。

一元便是代表这个世界的文明形成到毁灭终结的基数,由开辟以后到终结的中间过程之演变,便分为十二会,每一会中又有运世的。

5.中国古代已知得天文知识有多少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及数学历法时间,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到令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

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当时已经依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

《夏小正》按夏代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其星象包括昏中星(黄昏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旦中星(黎明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晨见夕伏的恒星、北斗的斗柄指向、河汉(银河)的位置以及太阳在星空中所处的位置等等。

综观《夏小正》所记星象,不仅北斗柄指向受到重视,还记有天空明亮的织女、南门以及最显眼的天河“汉案户”,二十八星宿还没有形成概念,只出现了参、辰、昴这几颗亮星。可见《夏小正》时代之古。

日本学者能田忠亮将《夏小正》星象分类作分析、计算和比较,得出结果是极大部分天象属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国内学者潘鼐先生认为,有关夏代的文献与考古,经碳14测定,夏文化年代即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正同《夏小正》星象的大部分记事从天文学测算所得的年代相吻合。在二十八星宿尚未完备之前,先民观星象并不全是取南天昏中星等为依据,而是以明亮大星的中、流、伏、内移动态势为准的。

明确了星宿的中、流、伏、内,《诗经》“七月流火”之“流火”,就不是泠泠的“西流”,而是具体指火宿西移三十度的态势。 由于长期流传的缘故,这一文献本身可能有残缺和其它的错误,也可能混杂有后人或其它的附会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老的比较珍贵的天文历法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夏小正》按十二月的时序详细记载上古先民所观察体验到的天象、气象、物象,形象地反映出上古先民对时令气候的朴素认识,实是华夏民族数千年天文学史的初始阶段--观象授时的结集,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天文历法著作。

《淮南子-天文训》。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种由太阳运动而确立的24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又叫农历。

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24节气名称,与现今通行的名称一致。节气产生于中国古代,它反映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反映了农时季节,在农村家喻户晓。

随着中国古历外传,华侨足迹所到之处,节气也广为流传。 节气是根据太阳在星空间视运动的视位置来决定的。

节气也叫二十四节气,是相间排列的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统称。 维吾尔族的天文历法《十二宫历》《七曜历》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

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尔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

6.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圭表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仪器。

说白了,就是利用太阳的影子的方向来判断时间,利用太阳影子的长度来判断节气。先说利用影长判断节气吧,影子的长度有太阳的高度角决定,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夏天太阳高度角比较高,冬天太阳高度角比较低。相应的,夏天正午影子较短,冬天正午影子较长。

在特定观测点,特定节气太阳正午高度角是特定的数值,影子的长度也就随之确定了。从而判断节气。

其次是用影子的方位判断时间,原理也很简单。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上午影子向西,下午影子在东。

但是,因为节气的不同,导致太阳纬度的不同,相应时间太阳的方位也会不同,导致影子的方向的变化。观测时要知道现在的日期,找到相应的刻度,然后来找地面上投影出的时间点即可。

圭表一点都不复杂,天荒坪(江南天文观测很好的地方)就有一个圭表。如果理解能力尚可,10分钟就能解释清楚怎么通过它读时间,判断节气。

对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人,自然是一眼就能知道各种坐标的意义了。至于中国古代的历法,对于楼主的要求没有帮助,如果说《梦溪笔谈》有圭表的使用方法,那是差不多的(类似于百科全书吧)。

但是具体的历法不会有这样的内容(万年历+历法订立原则云云,类似于工具书+专著)。还有一点,不敢说自己文史功底有多好,但是至少在平均水平以上,读读唐诗宋词不成问题,但是翻开二十四史,只能说自己孤陋寡闻……那些书籍,且不说专有名词,就是字面内容我估计楼主都是一头雾水。

真有兴趣理解的话,看看百度百科,能读懂的话已经能打下基本的框架了:/view/.htm?=。

7.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8.古代文学关于天文地理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目录

序言:古代东方科技文明的起源

1.天文地理

古人说天论地 古人观天 万物起源

天象记录 日食 流星 新星和超新星 彗星 五星连珠 太阳黑子 石刻纪录

历法 历法成就 治历方法 节气 中西比较 《太初历》《大明历》《大衍历》《授时历》

天文仪器 圭表 日晷 漏刻 浑仪 浑天仪 地动仪 浑象 简仪 仰仪 水运仪象台

著名天文学家 甘德 落下闳 张衡 祖冲之 张遂(僧一行) 郭守敬 沈括

天文著作 《甘石星经》《灵宪》

著名地理学家 裴秀 郦道元 徐霞客 魏源

成就 制图六体 风的观测和仪器 降水的观测和仪器 湿度的观测和仪器 云的观测和云图集 《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 《海国图志》

2.古代数学

成就 算筹 算盘 十进制的使用 分数和小数的最早运用 九九表 负数的使用 圆周率的计算 二进制思想的开创国

著作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

数学家 刘徽 张衡 祖冲之

3.古代军事

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孙膑兵法 尉缭子 吴子

军事发明 古代战车 马镫的发明与流传 中国古代火箭 火药 喷火装置 弩的发明和流传

人物 兵圣孙武 民族英雄岳飞 诸葛亮

4.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概况 中医的历史 中医基础理论 中药基础

诊法与疗法 四诊法 针灸 刮痧 推拿 拔火罐

食疗与养生 食疗的含义 食物的四性与五味 药膳 中医养生 养生佳品:茶、药酒

特色发明 针灸铜人 中医针具 舌苔模型 内经图 铁球 五禽戏 太极拳

古代名医 钱乙 葛洪 王冰 皇甫谧 王叔和 滑伯仁 淳于意 李时珍 李东垣 扁鹊 戴思恭 张子和 张仲景 巢元方 孙思邈 孙一奎 华佗 刘完素

5.古代农业

古代水利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 郑白渠 引漳十二渠 它山堰 芍陂 灵渠

后套八大渠 邗沟

历法时间和非历法时间_历法时间间隔_历法时间

古代农具 中国水车 骨稆 石铲 铁锄 铁犁

古代农业科技人物 贾思勰 徐光启 宋应星

农业技术成就 齐民要术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杂交水稻

6.古代建筑

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建筑 早在周代就已开始了城市规划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轨迹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中国建筑之特征

7.中国古代机械

成就 中国传入西方的机械技术 考工记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

生活用具 被中香炉 司母戊方鼎

生产 方板链泵 水力大纺车 皮带传动

交通工具 橹、舵与轮船 指南车 记里鼓车 独轮车

8.中国纺织印染

中国古代纺织 中国古代服饰 中国丝织艺术 中国刺绣艺术 中国古代印染 古代矿物颜料 染织品种 古代丝绸发展 丝绸染整工艺 中国四大名绣 天然织物染料

9.中国航海技术

古代造船 古代中国造船回顾 三大船型 古代名船

造船发明 帆 船尾舵 橹 车船 龙骨结构 水密隔舱

航海发明 航海罗盘 牵星术 计程仪 针路 其它航海知识的应用

航海大事记 徐福东渡日本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日本 郑和下西洋

10.中国造纸印刷

造纸术 原始的书写材料 纸的发明过程 造纸技术的发展 蔡伦改进造纸术 造纸术的传播

人物 蔡伦 毕升 王祯 胡正言

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技术的传播

特色发明 宣纸 笔墨的发明 印章 拓印 套印及彩色印刷 纸币

11.中国古代哲学

哲学流派 道家哲学 儒家哲学 法家哲学 名家哲学 墨家哲学 阴阳家哲学

思想家 老子 孔子 韩非子 墨子

哲学著作 《道德经》 《论语》 《易经》

哲学关键词 道 阴阳 八卦 五行 太极 天人合一

12.中国古代工艺

中国瓷器 中国家具 中国青铜 中国陶器 中国雕塑 中国漆器 中国纹饰 文房四宝 景泰蓝 中国木雕 中国剪纸 中国钟鼎 中国风筝 唐三彩 中国灯彩 中国年画 纸扎艺术 云南纸马 秋色艺术 中国扇子 中国玉器 中国贴画 金属工艺 嵌银工艺 石雕艺术 中国竹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