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华夏的多种授时方式


何新:漫谈古代华夏的多种历法

授时图

又快过年了。年者季也(年季同源字),季者节也,一年实际是人生中的一个大时节段落。

古代的神话传说,大地如棋盘,坐落在四条巨大的鲇鱼的背上,鱼一翻身,就是过了一年。有时候鱼会睡着忘记翻身,所以要放鞭炮唤醒他们。

但是新年以何日为始?这个问题很复杂——欧美的部分洋人以接近冬至日的“圣诞日”为新年之始,这是本于古代亚洲叙利亚地区和犹太人的古老风俗。

但是同为基督教别脉的君士坦丁东正教,不仅另有圣诞日,而且以接近春天(3月1日春分)的太阳节和复活节作为新年之始。

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现用三大历法,秦代奉行的颛顼历法,也是以冬至为岁首。

现在的公历则以公历一月一日为新年。

但是中国的风俗,过了新年又有一个春节,称作农历的新年。

古人的历法多而复杂,以至现在的人很难分清楚阳历、公历、阴历、旧历、农历,到底怎么回事?

简单说:阳历,就是太阳历,顾名思义,是根据太阳的周期变化而制定的历法。阳历是现行国际通用的纪年法,又称公历,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引入的新式历法纪年体系。

阳历以太阳作为历法标志,以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圈为一个计时周期,称为一年。

地球的公转周期(恒星年)是365天6小时9分10秒。为便于计算,正常年通常只计算365天,多出的6小时多,就以每四年为单位增加一天,称作闰日(公历的2月29日),恰好近似把多出的时间补齐。而157年后才会再多出一天,误差非常小。

阴历,就是太阴历,以月亮为计时标志,以月亮每个月的月相周期变化为依据,计算周期。就是从不见月亮的晦日开始,到新月出现,月亮圆满现用三大历法,到减亏而隐去,据此而制定的一个月历法。阴,就是太阴,代表月亮。

阴历实际反映的是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即为一月计算,十二个月为一个周期,称为一年。

古代朴素的历法最初可能都是以月亮的运行、月相的变化来计算时日的。

月圆12次就是过了一年。周代的金文中,多见太阴历纪事的历法。

现代天文学计算,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半。但古人计算不了这么精确,他们是按29天半来计算下一个月圆周期的,据此,12个月就是354天。

因此,阴历比阳历一年要少11天多,3年就少33天——要差一个多月。

于是,阴历每3年就需要闰1个月;但还是少3天,于是5年内闰2个月;19年内闰7个月就基本持平,形成一个循环。

农历,实际是一种阴阳混合历法。农历是中国特有的农事历法,采用阴阳混合的纪时法,以15天为一个太阳运行单位,来计算太阳风的运动(实际是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结合物候的观察记录,细密区别二十四节气、七十二风候。

汉代人说,农历起源于孔子传述的《夏小正》,这是一部以中原地区为坐标,观察季风和物候的变化关系的独特的农事活动的历法,所以称作农历。

据《夏小正》记述:每15天气候一小变,90天为一大变。而农历一年以春夏秋冬的四次变化为特征,周而复始,循环纪年。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等都是节气的名称,大雪、小雪、芒种等则是物候风候的记述。这种二十四节气的阴阳历法乃是中国古人的独创,是华夏古文明智慧的结晶。

除以上几种历法外,中国古人还创造了一套自己独有的纪年符号——干支体系。所谓干,就是主干,支,就是分支。

最早的干支体系,可能起源于十干计时法。上古人认为,天有十日,有十个太阳神,名字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称为十干。

每个太阳管一个时间段,即将一年划分为十个计时单位,每一个干下面有36天。

36天分为上中下三旬,每12天为一旬,每天有一个记号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十二支日。连转三旬后过渡为下一个天干。

这种十干十二支的历法称为古十月历法,可能推行在夏朝以前。也有资料表明,商代也推行过这种独特的十干历法。

周初实行太阴历,春秋以后渐被阴阳混合的农历所取代。孔子所传述的《夏小正》即为阴阳混合的、非常成熟的一部农事历法。

农历推行后,阴阳包括十天干,十二地支,互相组合形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一个单位代表一个年﹑月或日。干支历从轩辕皇帝登基元年算起,以六十年(一甲子)为一个周期,循环纪年。直到现在,还在广泛应用。

这里有件事情要提醒大家注意:算命用的生辰八字就是干支历,而算生肖用的是农历,不是阴历。

所以不要以为过了大年初一就是下一个生肖。在农历里,生肖的分隔是以立春节气为标志。这是根据周代的历法,以立春节气作为新一年的伊始。

(2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