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汉语大词典农历1.1--岁差


我国古代历法我国古代历法因传统历法中关亍二十四节气的规定有利亍农事的安排,所以农村大都照行此历,因而又被称为农历。----来源:中华文明大辞典指我国现行的夏历。夏历中安排有二十四节气,并使用朔望月。节气对亍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而朔望月反映的月球圆缺变化对农村生活活动也有作用。----来源:古代汉语大词典农历1.纪年方法1.纪年方法3.岁差3.岁差我国旧历介绍1.纪年方法我国古代的历法曾有很多种纪年方法。如: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年号纪年法“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年号干支兼用法“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初,通行于东汉以后。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中国古代历法,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就使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一起来纪年。甲:像草木破土而萌中国古代历法,阳在内而被阴包裹。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阴阳交相愕而仵,阳气充盛,阴气开始萌生。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酉:就也,万物成熟。戌:灭也,万物灭尽。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计算例如,求1991年干支;=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2.节气我国古代原把节气称作“气”分节气和中气两种,其中单数为节气,双数为中气。只是到了近代才把它们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农历中规定以十二中气分别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每一个月都要有一个固定的中气,如含雨水的月为正月,含冬至的月为十一月。

节气在正常情况下,二十四节气和四时十二月的配合如下表春季(1)正月(孟春)立春雨水(2)二月(仲春)惊蛰春分(3)三月(季春)清明谷雨夏季(4)四月(孟夏)立夏小满(5)五月(仲夏)芒种夏至(6)六月(季夏)小暑大暑节气秋季(7)七月(孟秋)立秋处暑(8)八月(仲秋)白露秋分(9)九月(季秋)寒露霜降冬季(10)十月(孟冬)立冬小雪(11)十一月(仲冬)大雪冬至中国古代历法的月,同朔望月基本符合,两个月一大一小共59日,这一点与阴历完全相同。但如果完全按照阴历安排一年12个月,354日,历法月虽然同朔望月基本符合,可是一年比回归年却少了11日多,三年就少了一个月多,过十六七年就会在三伏天里过新年,历法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就乱套了。置润的方法把不含中气的那个月分作为闰月。一般都安排在3、5、8、11、14、16、19年的四、五、六三个月。十九个回归年中有288个节气,288个中气。而朔望月却有235个,因此19年中就会有7个朔望月没有没有节气和中气。公元四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在分析古星图和星空时,发现星星的位置略有偏移,进而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1。《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其后隋代刘焯在《皇极历》中采用了76.53年退行一古度的岁差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