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背景:清朝衰落与革命主旨的探讨


辛亥革命背景

农历时间:中国农历辛亥年,即清朝宣统三年。

公历时间: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

革命主旨: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背景一:清朝衰落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即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894年甲午战争后,世界列强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

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背景二:革命党反清运动

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革命派积极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使中国同盟会的精华遭到重大损失,但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与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参加并领导了收回路矿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

背景三:立宪运动

早在戊戌变法期间及之前,王韬、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就先后提出过立宪,1893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首次要求清廷“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在我国比较早的使用“宪法”一词,由此开启了中国最高法意义上的宪法理念时代。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 。

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经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背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辛亥革命的基础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条件、武器、中心、代表);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 ;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

辛亥革命经过

保路运动

兴建铁路作为一种官方政策是在新政之前就确立的 ,对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甲午战争结束到1911年,清王朝共建铁路4936公里,占近代中国所修铁路将近40%,而其中绝大部分是在新政时期建设而成。但主要依靠外资资助修筑的就长达4029公里,约占总长度的81% 。

但是作为回报,帝国政府不得不把铁路的管理权、用人权、稽核权、购料权拱手让给外国的借款公司,这就导致了中国利权的严重流失。

即便如此,李鸿章在世时还是不无遗憾地说道:“目下经费难筹,必借洋款”。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8日晚,蒋翊武被捕,后跳出巡警署围墙逃跑。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不幸被炸伤。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

湖广总督瑞澄闻听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搜捕革命党人。彭楚潘、刘复基、杨洪胜三人就义。

三烈士的牺牲,让武汉革命党的情绪已经是箭在弦上 。

熊秉坤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

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南北相持及南北议和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清政府发出“剿办”武汉“革党”上谕,陆军大臣荫昌率湖北周边的清军及北洋新军陆续压向武汉。

1911年12月2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当时关内18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计有候选资格者3人;孙文、黎元洪、黄兴。17省代表依次投票,孙文得16票,黄兴得1票;同日,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达成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协议。

武昌起义功绩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汉口开埠通商,资本主义发展;

当地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长期宣传作用明显;

湖北新军组织严密,大多数受到革命思想影响;

科举制废除后,大批有志之士“投笔从戎”;

湖北积淀了近代文明基础:张之洞督鄂18年,实施了以兴办实业、练新军、办文教等为主的“湖北新政”。

辛亥革命结果:创立中华民国

帝制的终结

标志: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特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制内阁。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目的: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积极的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宣布失败。

为什么说失败了?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没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任务。

失败的主观原因:

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等

失败的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根本原因)

辛亥革命意义

1、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2、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3、创立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4、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废除帝制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

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思路。

经济发展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

国际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

辛亥革命评价(人民网的评价)

民国初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辛亥革命多有论述和解读。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在北京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确认了辛亥革命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

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性,清朝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都说“我们大清怎么怎么样”,当然明朝的百姓则自称“大明如何如何”,百姓自觉地把自己隶属于某一个朝代。

而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从这个层面上说,辛亥革命意义重大在民国前几年,知识分子们和革命的参与者尚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满清而兴奋不已,对辛亥革命的成就有较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