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银质金币参考价值


光绪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银质金币,此币边为齿边,直径39mm,重量:37.4g其币正面一周连珠纹内书大清金币字样,上下分别撰有光绪丁未年造和库平壹两字样,左右则饰五点组成的小梅花,其整体字形沉稳大方。背面饰蟠龙,呲牙吐珠,怒目圆睁,四爪挥舞,威严无匹,须发鳞片皆精,云雾排布慎密,堪称完美。此币有使用痕迹,保存完好,原味包浆,极少见,

大清光绪丙午年造库平一两金币:

光绪金币丁未一两真迹_光绪金币丁未一两_光绪丁未一两金币

简介: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样币一枚光绪丁未一两金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户部天津造币总厂试铸,纯金铸造,光边大云版,品相上乘的钱币收藏品。金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总厂试制“大清金币”,币面镌帝号及岁次“光绪丙午年”造,次年再造岁次改丁未(1907年)的金币,这是我国初次以中心名义制造的金币,也是清代唯一的一次。

而且当时我国黄金开采量十分低,数量也不足以支撑金币的发行,两款大清金币遂无疾而终。这两款金币呈请制造的公函档案虽未见发表,1934年发表于《学风》第4卷第6期上的《我国金币考》内的一段记叙颇具参考价值:“大清金币,光绪丙午、丁未年,北洋厂铸,乃日本雕模,较一般银圆略大,用赤金,重库平一两,背蟠龙纹,面中‘大清金币’四字,左右‘丙午’或‘丁未’二字,下‘壹两’二字。”“......袁项城督直时,铸千枚进呈慈禧太后云:‘备慈圣年赏之用。’实则臣贿其君,于《币制则例》毫无根据,故名曰币,实不得谓之币。间有流落人世者,多售于银楼,或改制簪珥。故铸数虽多,而人世见者鲜。祖辈传下来,寻找有缘人

光绪丁未一两金币_光绪金币丁未一两_光绪金币丁未一两真迹

图中金币为光绪丁未年金币,正背双面别离铸铭文及图画。正面铸有双线外郭,内圈有联珠纹。顶边铸右读楷体“光绪丁未年造”六字,底边右读为“库平一两”。珠圈内部直读楷体“大清金币”字样。币背铸有正面五爪金蟠龙一条,祥瑞云朵环绕周围,外部两条,外侧为细线条,内侧有一联珠纹圈。大清金币的造型已挨近新式钱币,可是币面上的铭铸仍阐明没有彻底脱离“秤量钱银”系统。

”大清金币之宝贵由泉界耆宿的论说中可窥一二。1943年5月《泉币》第18期记载张 絅 伯于1920年间得吉林厂平三钱银币一枚光绪丁未一两金币,意大利外交官罗斯见后愿以丙午及丁未大清金币一对交流,至20世纪40年代,“厂平银币之价犹昔,而金币每品,万金亦不易得”;另戴葆庭在1943年9月《泉币》第20期中提到丁未一两金币“与丙午金币,同属稀品”,“当时以铸额无多,而金本位制又未确定,流入市侩之手,多熔为饰物,昙花空想,亦可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