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让基地培训更有效——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为例


整合,让基地培训更有效

——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为例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周靖

上海市大团高级中学 钱洪海

上海市嘉定第一中学 李林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培训越来越关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在2010年启动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充分显示了国家和政府对教师培训的高度重视。然而,纵观如今的教师培训现状,由于培训组织上的强制性、培训需求上的缺乏针对性、培训方法上的单一性、培训对象上的无视主体性,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上的低效性。

为改变这一现状,打造出低耗高效、颇具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提升教师培训的文化品味,浦东新区周靖、汪德武历史教师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提出了“整合”培训策略,经过为期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本文试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为例,对基地运用“整合”策略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作简要介绍,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培训需求的整合

管理学对于人员培训提出了需求导向原则,即从内容到方法,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培训对象的个人需求。只有充分尊重、重视培训对象的个人需求,充分彰显培训对象的主体性,方能充分调动培训对象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培训收到事半功倍、低耗高效的效果。

基地充分尊重学员的个人需求,在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管理学人员培训的分级分类原则,进行了不同学员培训目标的横向整合、同一学员培训目标的纵向整合,从而初步建构起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管理体系,使得基地培训的实用性、长效性得到明显提升。

1.不同学员培训目标的横向整合

鉴于学员教龄与资历的差异,基地特地为学员量身定制了因人而异的培训目标,即: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侧重于教材教法和教学反思的指导;5至9年教龄的教师,侧重于史学方法和命题技术的指导;10至19年教龄的教师,侧重于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教育风格的养成;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侧重于突破职业倦怠,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过渡。

辛亥革命发生地点_辛亥革命发生地_辛亥革命发生地原因

在关注不同学员培训目标的基础上,基地致力于使全体学员都能有更高的价值追求,努力成为师德高尚有爱心、素养良好善学习、教艺精湛能合作的优秀教师。在此培训目标的引领下,基地举办的历次培训活动也尽量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使不同教龄阶段的学员都能学有所获。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即是较好地演绎了在“触摸辛亥革命的历史痕迹”中,实现“提升基地教师培训的文化品味”的完美结合。

此次活动中,基地学员代表金建忠与来自其他基地的学员代表袁思史、王奇、姚虹依次上台,通过展现大量辛亥革命的“历史细节”,让与会者在“看见”历史、“触摸”历史中走进百年辛亥。

金建忠老师在“辛亥革命后的浦东早期发展规划”的报告中,通过百年前的《建国方略》、“建国方略图”、“改良上海计划第四图”、《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大上海计划图”、“上海市分区及交通计划图”等翔实丰富的史料,循序渐进地介绍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要把上海建设成东方大港的宏伟设想。

袁思史老师则以《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为例,介绍了“以史学思想方法为精髓的历史教学”。她精选与上海相关的辛亥革命史料,文献、实物、口述资料交互运用,图文并茂,尤其是学生自编自演的历史小品——“黄炎培的新场风波与南汇光复”,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史兴趣,开拓了历史认识的新视角与新方法。

王奇老师在《回首百年辛亥风云,创新历史教育载体》的报告中,出示了大量有关辛亥革命的珍贵影像资料,其中有很多是辛亥后裔口述历史的影像资料,不乏孤品,在研究辛亥革命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这些影像资料较之文献、图片资料更加直观、形象生动,使百年辛亥瞬时近得触手可及。

姚虹老师在《壬戌学制,开创教育新格局》的报告中,用一幅幅逝去的老照片,诸如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教育家胡适、陶行知,书画家启功,原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深受新学制影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乃至天津南开中学、徐汇商科学校,以及各类新学制下的新教科书等,连缀成长篇历史画卷,直观地展现了辛亥革命开创的教育新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教什么?怎么教?对历史教材是以简单粗糙的脸谱化、概念化处理,还是以细腻丰富的情节动人?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是教给学生爱听的历史,还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的举办,四位基地学员的报告正是从不同的视角切人,运用了大量上海本地的文献、图片、影像等具有地域亲近感的直观史料,展现辛亥革命大量的“历史细节”,使历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正如中国元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历史系姚大力教授精彩点评道:“显而易见,老师们的意图是让学生‘看见历史’,使历史在教学中变得更真切、更直观,让学生能对历史产生‘像肌肤般触碰的感觉’。而且这些方法非常有效。”

教书育人,贵在方法。这些“非常有效”的“方法”,无论是“讲课细节化”还是“学史方法化”,都使不同教龄阶段的学员深深受益,此次活动的培训效果之高自在情理之中。

2.同一学员培训目标的纵向整合

同一学员培训目标的纵向整合,是指应然目标(教师从事教育的信念)和实然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其在有效利用各种培训机缘等外部条件的同时,还要激发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自主发展意识等内在动因。而教育信念就是这种内在动因,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是教师专业精神的核心与灵魂,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如何坚定教育信念?坚定怎样的教育信念?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使与会者如醍醐灌顶,加深了对教师职业神圣内涵的理解。

活动的第一个议程,是由新场中学的两名加试历史的学生深情朗诵一封被长久传诵的百年情书《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何等的缠绵与壮烈,让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既羡慕林觉民夫妇爱得如此深切,更折服于林觉民夫妇为“大爱”而舍“小爱”的革命信念。

辛亥革命发生地原因_辛亥革命发生地点_辛亥革命发生地

活动现场一位专家坦言,林觉民以及和林觉民一同为革命赴难的辛亥烈士,在当时都属“成功人士”,已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名望,完全没有必要抛头颅洒热血。而让他们如此大义凛然,毅然决然抛弃世间一切的,正是涌动于其体内奔腾不息的革命信念。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们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最后献出了年轻鲜活的生命!而这种信念,恰恰是我们迫切需要学习、感悟并传承的。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无疑给学员们上了一堂震撼灵魂的课,它提请学员,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信条;利用课堂阵地,弘扬民族精神,进行育人实践更应该成为教师的价值追

求。

培训资源的整合

培训资源包括培训课程、培训方式、培训者、培训机构等,它是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保障和依托。培训资源的分散往往会严重影响培训的效果。为此,基地十分注重培训资源的整合,多机构联动以促成培训资源配置的最大优化。

1.培训课程的整合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最鲜明的特色是实现了大中学校两大学段培训课程的“合纵连横”,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所谓“合纵”,即将中学和大学的培训课程实现有机衔接。大学著名教授为中学师生带来学术的高度,让中学师生“深入”辛亥革命的内里。如复旦大学历史系戴鞍钢教授的报告《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并未停留于史实的传授,而是在界定辛亥革命、社会习俗的定义,列举社会习俗的诸多改变后,将重点放在了深度剖析社会习俗改变的内在动因上。他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要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发生地,是革命派希望以此破除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制约,以此来维护新生的共和国。与此同时,中学历史教师的解析,如四位基地学员的报告又让这段历史极尽“透明”,辛亥革命近得触手可及。

所谓“连横”,即实现了课内、课外培训课程的横向贯通。新场中学历史教研组和华东师大历史系研究生共同策划的“辛亥革命图片展”、“辛亥革命名言书法展”、“辛亥烈士遗嘱配乐朗诵”、“弘扬辛亥精神演讲比赛”等课外实践活动,大大延伸了辛亥革命的教学内涵,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情感体验,有效达成了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正是在大中学校的优势互补、课内课外的纵横对接下,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为主题的基地培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基地学员的学识、素养得到成长与内敛。通过此次活动,学员达成了以下共识:“在教学中要重视历史对现实的意义,教学与研究中弘扬精神不可或缺。”(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培训部主任谢晓峰语)要让学生“能产生对历史像肌肤般触碰的感觉”,要“看见”历史。(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姚大力语)要“用学术的高度达成历史的深度”。(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戴鞍钢语)

2.培训方式的整合

培训方式的单一也是影响培训质量的一大桎梏。为此,基地积极整合培训方式,如通过专题报告、研训结合、实践反思的整合,增强培训的活力,提高培训的实效。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中,四位基地学员和专家分别做了专题报告,其中基地学员的报告则是基地研训结合的成果,与学生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朗诵融合为一体,既是凸显学科德育的有效方式,也是避免培训模式整齐划一的有效举措。

不仅如此,为使教师培训更加有效,基地特别重视学员通过实践反思内化培训成果。基地以浦东教师研修社区的基地门户为平台,把对学员的即时培训与延时培训相整合,进一步强化培训的实效。具体措施是:要求学员现场有记录,培训后有小结,网上有讨论,教学有实践。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后,基地要求学员对戴鞍钢教授的报告《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仔细消化,再将培训体会上传至基地门户,并借助基地门户广泛交流、研讨,最后把所思、所想、所悟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如在浦东新区第五届教学展示周上,基地学员程晔馨、周霁上的研讨课《民国初年的社会和政局》,便是借助戴鞍钢教授的报告《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更好厘清了教材各目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使教学有了更加明晰的线索和更高的立意。

如此延时培训使学、思、研、行联动成体系,既完成了对培训内容的沉淀、过滤、吸收、内化,又最终使培训内容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自身话语。

3.内部培训者与外部培训者的整合

按培训惯例,培训者一般都从外部聘请,如大专院校或培训机构的教授、专家、学者等。但为了拓宽培训的师资来源,打造宽领域、多渠道的培训师资队伍,基地另辟蹊径,在从外部聘请培训者的同时,还从基地内部遴选部分优秀学员辅助培训。这些优秀的基地学员,其角色往往是多重的,既是被培训者,也是培训者,既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也是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中,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基地学员新场中学的金建忠老师,身兼多重身份——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也是培训者之一;既为众多学员作了《辛亥革命后浦东的早期开发》的报告,同时也是被培训者,聆听其他学员和专家所做的精彩报告。又如,基地导师——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姚大力教授,既是一位被培训者——聆听几位基地学员的专题报告,然后又变身为培训者——对四位基地学员的报告做了精彩的点评。

可见,正是在基地内部培训者与外部培训者的有机整合下,基地学员及导师角色快速转换,实践与理论交融,在收获培训成果的同时,也惠及他人。

4.不同培训机构的整合

为进一步开发基地的培训资源,基地主持人从培训的效度出发,将不同基地、不同学段、不同区域、不同机构等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了培训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如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活动,由上海市新场中学主办辛亥革命发生地,浦东新区周靖汪德武历史教师培训基地、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上海市初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上海市历史学科德育与资源开发研究实训基地、上海市历史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基地、徐汇区孔繁刚历史教学指导团、黄浦区钱君端历史教学研究工作室联合承办,浦东新区历史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全体参与,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上海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与咨询中心、复旦大学历史系、华东师大历史系、《历史教学问题》杂志、《文汇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专家、学者、媒体人应邀出席,可谓群贤毕至,流光溢彩。此次活动既壮大了基地培训师资的阵容,也实现了基地培训资源的最大优化,因为它惠及整个浦东乃至全上海的中学历史教育界。

总之,基地运用“整合”这一培训策略,初步实现了学员不同培训需求以及培训资源配置的整合优化,使得基地培训的实用性、长效性得到明显提升。但是,在基地培训实践中也不断有诸多的困扰与疑惑产生,诸如更大层面上的培训整合如何开展?横向上如何把基地学员个人的自主培训、学校的校本培训和基地培训有机整合?纵向上如何把基地青年学员的培训、骨干学员的培训和学科带头人学员的培训有机整合?如何将基地学员的专业培训与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有机整合?这些困惑将促使基地主持人与学员在收获成功与喜悦的同时,为走出一条更加宽阔、更加行之有效、更加具有特色和品位的基地培训的创新之路,不断自我鞭策,上下而求索!

注:

①本文来自《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