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是阴历,但你了解多少?


中国古人研究天文历法,主要目的是根据气候的变化规律,推知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来避免疾病,保持健康。中医学,实际上是来源于天文学,《黄帝内经》其实是天文和人文相结合的生命健康学。

现在我们大家都认为,西方人采用阳历,我国古代用的是阴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黄帝内经独创了一种五运六气历,属于阴阳合历,中国古代历法非常先进,是既有阳历又有阴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一、中外历法的区别

1、西方用阳历,阿拉伯民族用阴历,自古以来,这两种文明发生冲突,直到今天,也无法调和。

2、中国古代用的是阴阳合历,传统文化是和谐的,既能融合西方,又能融合东方。

3、所以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流传至今天没有消亡的文明,而且也一定能够成为消解东西方文明冲突的伟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有文化自信。

二、阴历

1、阴就是太阴,就是月亮,月相变化一个周期为一“月”(现代叫作朔望月),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

2、阴历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一个月为29.5天,一年12个月就是354天。

三、阳历

1、阳就是太阳,阳历就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周期确定的历法。

2、早期地球上的人觉得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认为太阳绕地球运动,后来才发现这是不对的,应该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国外到了15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3、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古代中国的历法,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一个周期就是一天;看到太阳沿着天球上的轨迹——黄道,运行一个周期就是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

4、中国古代阳历用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来表示。而且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5、阳历大月31天、小月30天,其中2月份只有28天(平年)或29天(闰年),一年365.25天。

四、阴阳合历

1、由于阴历一年354天,阳历一年365.25天,阳历比阴历每年要多出11天多,3年要多出30多天,也就是一个多月。这样积累下去,阴历和阳历的纪年时间就会越差越大,就会脱节。

2、古人想了一个办法,在阴历上加一个闰月。就是把每年多余的天数累积下来,就产生了闰月。每2—3年加1个闰月,5年差不多2个闰月,19年设了7个闰月。

3、阴历和阳历就能够对应起来、协调起来,就不脱节了,这就是阴阳合历。

五、《黄帝内经》采用四分历,并发明了五运六气历

(一)四分历

1、四分历以一回归年等于365.25日,因岁余四分之一日而得名。

2、四分历又用朔望月来定月,用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它兼有阴历月和回归年双重性质,属于阴阳合历。

3、以岁实(也叫岁周,相当于回归年)为365.25日,朔策(也叫朔实,相当于朔望月)约为29.53日,岁余四分之一日,通过置闰月调整岁实与朔策的长度,是一种既重视月相盈亏,又照顾二十四节气,年、月、日均依据天象的历法。

其中二十四节气与气候、物候变化相符,以表示一年之中生物的生化节律。

(二)五运六气历

1、《黄帝内经》独创的五运六气历,属于阴阳合历,以天干地支作为运算符号进行推演,阐明六十甲子年中天度、气数、气候、物候、疾病的变化与防治规律,从时空角度反映天、地、人的统一。

2、五运六气历采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以记年、月、日、时的方法,以十天干配合五运推算每年的岁运,以十二地支配合六气推算每年的岁气,并根据年干支推算六十年的天时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3、五运六气历划分的原则是“分则气分古代中国的历法,至则气至”,表示气数与天度相对应。

4、五运六气历将一年分为六步,也称六气。每一步气占二十四节气中的四个节气。每年的六步气是:

(1)第一步气始于大寒,历经立春、雨水、惊蛰;

(2)第二步气始于春分,历经清明、谷雨、立夏;

(3)第三步气始于小满,历经芒种、夏至、小暑;

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历法_古代历法常识_古代中国的历法

(4)第四步气始于大暑,历经立秋、处暑、白露;

(5)第五步气始于秋分,历经寒露、霜降、立冬;

(6)第六步气始于小雪,历经大雪、冬至、小寒。

然后又进入次年第一步气大寒。

5、由上述六步气中二十四节气的分布可以看出,各步气的起始点均为中气,第二和第五步气正是春分和秋分。春分是第一步气与第二步气的分界,秋分是第四步气与第五步气的分界。

6、如果将第一步气至第三步气看作上半年,第四步气至第六步气看作下半年,则第二步气和第五步气分别为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中间,春分和秋分二分点就分别是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分界线,这叫作“分则气分”。

7、二十四节气在六步气的分布中,上半年阳气当令时,阳气鼎盛的极点是夏至;下半年阴气当令时,阴气鼎盛的极点是冬至。夏至和冬至分别为阴气增长和阳气增长的起点,说明“至”是阴阳气到了极点。这叫作“至则气至”。至点不在第三步气和第六步气之最后,而居于中间,这表示了这两步气是阴阳二气由小至极而又返还的标志点。

以上是我们学习后整理的,分享给大家。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我们,加入学中医、懂养生的人群。

弘扬中医养生文化,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明心健康,养心养生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