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堂:四柱八字基础概念和天干地支演变


上一篇主要介绍了四柱八字的基础概念和天干地支演变产生的来源。这一篇继续介绍干支五行配成六十甲子以及五行运转与星体运行的一些对应和平衡关系。

5、干支相合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事件九黎乱德,就是皇帝和蚩尤打仗。其实一开始是炎帝大蚩尤,打不过然后喊了黄帝一起打。所以这期间就发生了九黎部落和炎黄部落间的政权交替。那么就形成了这两种历法的交替使用。由于基础不同,所以两种历法的交替使用,就导致了农业的减产和绝收。这对于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古代社会打击是致命的。因此在黄帝战胜蚩尤实现了部落统一之后,就开始制定历法。他废除了十月历,而开始推行了阴阳合历的十二月历。这其中的原因和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一年分成十二月,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就可以大致掌握,这对于疆域越来越大的原始部落来说,更加容易掌握,而且也比较适合迁移。因为原始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所以经常要搬迁,那么需要繁琐设备的太阳历法显然不适合。

其次,改良十月历,沿用观察太阳定历法的方法,只是把一年改分为十二月。因为通过对太阳的观察来确定月份是很科学的,因为季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太阳光强度的变化。那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方法,就是每年冬至的时候,大家聚会,通过观星台确定历元,就是这一年的开始,然后大家各奔东西,等差不多十二个月之后,大家从新聚集到一起,从新开始下一年的历元确立。这就形成了我们阴阳合历的雏形。

这个废除十月历而改推十二月历的事件,就被人们神话成了“后羿射日的故事”后裔废了太阳,嫦娥去了月亮。我们现在不也是么?种地的农民根据节气播种,这个就是阳历。而其他行业的人,尤其放牧打鱼的,就只需要知道现在是农历几月份就行了,这个就是月历。可以说,天干和地支,其实就是古代人们针对于两套历法而发明的套序数而已。可是为什么叫做天干和地支呢?

因为天干是太阳的强度,它只是代表太阳强度的变化。而十二地支更加准确的表示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可以说地支其实代表的太阳光作用于地球后所产生的的季节。因此天干是季节产生的本源,阳光强度,这是干,而地支则是表示的是阳光变化带来的结果,是支。由于干所产生的结果。当然干支理论当然是春秋时期文明进一步发展以后提出来的理论。

6、天干地支与星象

天干地支,也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天干”顾名思义天上的物体,现代有人理解为天上十大行星。天体影响人类及自然界最大的物体当属太阳了,没有太阳这个天体的温度地球就只有黑暗更不会养育万物,更不会有人类!所以十天干实际上就是大天体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行轨迹,在不同的时间点上的阴阳变化。古人把这种不同时空点阴阳变化用十个天干来表述!

地球依著黄道运行,除了有所谓阴阳的变化之外,在每一个季节过程中亦可分为三个阶段。这就好比一件事情,一定会有开始,过程及结束三个阶段。地球和其余五星都是在围绕太阳公转,由于轨道和运转速度的不同,造成了行星运行之间相对位置的靠近和远离,也就是天文观测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学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传统占星师认为逆行使得行星发挥弱势的影响力。但在中国古代阴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五星相对于地球位置靠近和远离的这两种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为阴和阳,又根据五星影响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

古时人民为了方便于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转,便将黄、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做为标志,合称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

地支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符号。地支来源古代二十八星宿另一种一年的表达方式。地支创建的方法是采用二十八星宿部分星象符号。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太阳、太阴、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天文上把黄道平面划分为十二宫,以日躔chán过宫划分十二个月。所以古代把黄道十二宫以地支命名,十二宫又与二十八宿相对应,即子宫有女、虚、危三宿;丑宫有斗、牛二宿;寅宫有尾、箕二宿;卯宫有氐、房、心三宿;辰宫有角、亢二宿;巳宫有翼、轸二宿;午宫有柳、星、张三宿;未宫有井、鬼二宿;申宫有觜、参二宿;酉宫有胃、昴、毕三宿;戌宫有奎、娄二宿;亥宫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干支学中地支取象的象意来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义也是来源于此。

由以上七宿组成的四个动物的形象,合称为四象、四维、四兽。古代人民用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古人面向南方看方向节气,所以才有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后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的说法。

甲乙木属东方(寅卯辰之位为东方青龙之象),丙丁火属南方(巳午未之位为南方朱雀之象),戊己土主中央(辰戌丑未位为勾陈腾蛇之象),庚辛金属西方(申酉戌之位为西方白虎之象),壬癸水主北方(亥子丑之位为北方玄武之象)。

是时大挠氏虽以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又以支元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其理何义?或曰:东方有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生仁风和气,万物发生,所以木居之故,甲乙寅卯同也。南方有神农帝,乘离执衡司夏,生艳阳酷气,万物至此咸齐,所以火居之故,丙丁巳午同也。(夏天主长育万物,草木茂盛,咸赖火德之功也。)西方有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生肃杀静气,万物到此收敛,所以金居之故,庚辛申酉同也。(秋气谓金如刀,英气肃杀,草木凋零,成熟收气之时。)北方有神颛帝,乘坎执权司冬,生凝结严气,万物到此藏伏,所以水居之故,壬癸亥子同也。

中央有神黄帝,乘坤执绳司中土,况木火金水皆不可无土,故将戊己居中央,辰戌丑未散四维,各得所占。(四维,春三月,夏六月,秋九月,冬十二月。)

根据现代天文学知识,可以知道周天二十八星宿是由恒星组成的,天文学上恒星十分稳定,相对位置几千几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保持不变,对地的影响也是相对稳定的,而地球及其他太阳系的行星不断的围绕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则是相对于北极星(即紫微星)位置不变的在银河系中做螺旋运转,这就形成了因日月五星运行而造成天星之间位置关系的改变,进而改变了特定星宿对地球及地上万事万物的影响,所以古人通过夜观天象来预测吉凶。

每个星球都有特定的磁场存在,这些磁场如果都加在地球的磁场上,必然也会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和产生影响。比如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在不同的角度,还有日月星发射的波辐射到达地面,和地球共同作用于人体,这个场在道家就被称为气,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在天为日月星,在地为水火风,在人为精气神。所以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医也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着五行,人生病就是五行不平衡,中药就是从五行等角度来平衡人体的。人体五行平衡了,病也就好了。

7、六十甲子

殷商时期出现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和记载数目的文字,称为天干,并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纪年、月、日、时。从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内容都是与占卜相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骨卜辞”,但是卜辞并不是甲骨文内容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不多但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种类的与占卜无关的刻辞。比如其中的“干支表”刻辞。“干支表”刻辞,是甲骨文中的一种特殊刻辞,属于表谱刻辞的一种。这种刻辞刻写的是以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学者们也称之为甲子表。

因为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单单有个月份已经不够了,这时候人们需要更精确的时间,比如今天是一个月中的第几天。怎么办呢?就需要一套更大的序数。人们通过干支的搭配找到了一个可以标记六十个事物顺序的序列符号,就是六十甲子。这个序列一开始只使用了前三十个,毕竟一个月差不多就三十天,因此有三十个就够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早期的甲骨文里面,六十甲子都只有前三十,并没有后三十。那么又是因为什么而使六十甲子完全使用的呢?这就涉及到了历法的又一次革命。

当生活需要我们把时间更进一步细分的时候,比如我们约定几个月以后的某一天相见时,原有的历法体系就很难实现。因为农历三十和初一你很难准确的定义?那么怎么办呢,就需要说从现在开始的第几天以后,我们见面。问题又来了,古人数数太困难了,几十都难,你让他数到一两百更难,但是古人又是聪明的。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方法,就是利用六十甲子。既然一个月是三十天,那么连个月就是六十天。一年是六个六十天,就是三百六十天。我们约会,就说清楚在第几个甲子的某一个日子就行了。

但是实际上一年有365-366天,那多出来的几天怎么办呢?人们就回到总部唱歌跳舞过年。然后等待大酋长确定新的一年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方法在后来的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籍中就都有详细的记载了。既然有了这么可靠的方法,人们自然就不愿意观察天上的太阳月亮。因为气候的原因,观测太阳月的方法并不可靠,所以这些工作就有专人负责了,就是我们常说的星官,观测月亮的常羲,和观测太阳的羲和。那么作为普通人,如何去确定月份和季节呢?

首先月份,三十天一个月,十五天一个节气。一年到头从新定。而作为季节,一开始五个季节。是这样划分的。冬至日开始是甲子日,然后直到第二个甲子轮回中的第一个丙子日之前,都是春季。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木。甲子和木有联系,所以甲就被赋予了木的含义。从第二个甲子轮回的丙子日开始,直到第三个甲子轮回的戊子日前,都是夏季,用火来表示,丙就被赋予了火的含义。第三个戊子日开始到第四个庚子日前,是长夏,准备丰收的人们开始祭祀土地之神,祈祷好的收成,所以戊被赋予了土的含义。第四个庚子日开始到第五个壬子日之前,丰收以后的部落开始战争,抢夺生产资料,因此庚被赋予了肃杀的金含义。第五个个壬子日到下一个轮回的甲子日之前,万物萧瑟开始过冬,因此壬被赋予水的含义。至此,天干便被赋予了五行的含义。

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活动的范围开始越来越大,每年返回部落中心变成了几年的一次。那么为了维持历法的同步,人们开始假设一年有366天,经过三四年以后修订一次,把每年多家出来的天数减下去,这就是古代历法中的减差法,这种方法直到西汉初年的太初历颁布才被加差法代替。

8、五行所生之始

五行是中国自古以来道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黄老、道家学说中,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类似,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

五行的由来,天地未分之时呈现混沌状态,天地乾坤混在一起,还没有日月星辰的生成,没有白天黑天之分,没有春夏秋冬四季,没有风雨雷电,没有草木山川,没有人禽虫兽,总之什么都没有。这时一股灵气在里面盘结运行,于是从太易之中生出水,从太初之中生出火,从太始之中生出木,从太素之中生出金,从太极之中生出土。金、木、水、火、土就是这样生将出来,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五行。

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曾说:“万物莫不得五行而载天覆地(负阴抱阳之意)”,人作为大自然的衍生物,更是“人生在世,莫逃五行”。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都离不开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作用和影响。宋代理学家认为,世界之初,天地混沌,一片模糊,是为太极(太极就是太初,为开始之意,万物开始创造化育就是太极),太极一分为二,轻清上升之气为天为阳,重浊下降之气为地为阴,阴极者阳生,阳极者阴生,这便是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为天地之精华。由两仪生出四象,对应于空间为东南西北四方,对应于时间为春夏秋冬四季,对应的五行为木火金水。土是太极直接下降而成,方位上居于中央,时间上对应于四季末,这样就产生了五行。五行学说的创立1984年1月2日五行八字,是对自然界状态的准确模拟,它认为事物的阴阳两面互相依存,交替推移,绝对无法孤阴孤阳独立存在,不过有时互为消长盛衰,如白天为阳盛阴衰,黑夜为阴盛而阳衰,世界万物的产生、运动、变化、发展,都离不开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物质世界看似纷繁复杂,呈无序竞争状态,实质它们的排列组合是有规律可循的,五行的排序就是如此。后天五行的顺序是一水,二火1984年1月2日五行八字,三木,四金,五土。从万物生成的顺序和阴阳极至看:万物皆由水生,水极阴,阴极则阳生,所以冬季为阳之始,其月为子(水),数一;阳极则阴生,所以夏季为阴之始,其月为午(火),数二;日出东方,昼为阳,东方属木,数三;日落西方,夜为阴,西方属金,数四;土居中央,包含万物,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