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甲子年的子月是“丙子”而不是甲子?


对阴阳五行和干支文化有所喜好的朋友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甲子年的子月是“丙子”而不是“甲子”呢?其实,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着我,但后来我慢慢想通了。今天的文章,我就把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跟大家谈谈。

丙子月五行属性是什么_丙子月柱详解_丙子月

甲子纪年纪月和纪日

根据古籍中的说法,六十甲子是由黄帝命大桡所做,以黄帝即位之年为第一个甲子年。由此我们似乎可以有这样的推断,那就是黄帝即位后的第二个开年月份(经过的第一个一月)应该就是甲子年甲子月,而不会是“丙子”。从这个推断而言,在远古的时候,每年的子月应该是甲子月,但真是这样吗?

前几天的文章发出后,有几位对历法比较懂的读者留言给我,有一位读者是这么说的:干支纪月配天干其实是后来的事情,刚开始应该只是以地支而定。这种说法是有理论依据的,因为《五行大义》中说:“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从《五行大义》的记录来看,干支的发明并不是用来纪年的,所以黄帝那个时候没有干支纪年的说法,以黄帝即位年份为甲子年,可能是后人的“追记”。刚开始的月份也是不配天干的,日期也是不配地支的。至于干支纪年,有人说是汉章帝时期才开始的,因此《史记》中都没有干支纪年的说法。

相对来说,干支同时纪日的历史则早很多,很多人考证说甲骨文中就是干支纪日,屈原的《离骚》中也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其中的“庚寅”就是“庚寅日”(因为《离骚》的记录,所以屈原的生日比较确定,我下篇文章会解读下屈原的八字)。结合《五行大义》,我们可以认为祖先们刚开始只用天干纪日,但在商朝以前就开始用干支同时纪日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而未变。

丙子月柱详解_丙子月五行属性是什么_丙子月

为什么没有“甲子月”?

按照常理而论,一年的子月应该是甲子月才对,可是为什么不是甲子月呢?其实,有很多人认为确实有甲子月,比如《太乙数统宗》中就说“上古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但是后来却“不见了”。但其实根据我们前面所说,黄帝那个时候根本没有甲子年的概念,所以《太乙数统宗》的说法其实只是一种“倒推”而已。

那么丙子月,甲子月去哪里了呢?这其实是因为历法的变化所造成的,对这个问题我有这样一个推测:

干支纪月刚开始只用地支,后来为了方便加了天干上去丙子月,但这个天干只加给了每年的第一个月,如历法认为每年第一个月为戌,则加到戌,则第一个月为“甲戌月”;如历法认为每年第一个月为子,则加到子,为“甲子月”;如历法认为每年第一个月为“寅”,则加到寅,为甲寅月。

这样配对月份的干支看起来没问题,但每变更一次历法则要变一次月份的天干(如修改了正月的月份),十分麻烦,所以后来有一次变更历法的时候天干就不再变化,而这次修改历法前的历法中戌月为正月(“甲戌月”),所以后来一直就把天干“甲”配对到了“戌月”上,才有了“五虎遁”原则。还有一种可能是以第一次把天干配对月份地支的时候,历法中的正月就是“戌月”,为了干支的连续性,后来修改历法的时候就一直没做过改动。

前几天文章中我说过因为“阴阳五行”体系的原因,所以月份地支不能随历法而改变,但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保持月份地支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如果变更一次正月的月份就变更一次地支,那么在变更历法的当年可能出现月份地支不连续的问题,这是题外话了。

根据前面的猜测,有可能存在“甲子月”,但是后来因为历法修订而变成了“甲戌”,抑或是根本就没出现过“甲子月”,从一开始就只有“甲戌月”,这就是为什么“甲子月”会“丢失”的原因——刚开始只用地支纪月,天干是后来加上去的。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西风独醉 探讨命理艺术,弘扬传统文化(请大家关注我,和我探讨命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