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期间最为人所熟知的战役便是黄海海战


今年的八月十五日是二战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的75周年纪念日,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铭记的日子,正是在全民族的英勇抗击之下,我们才取得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间的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而说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历程,就不得不提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众所周知,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对华侵略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坠入深渊的开始。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_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_抗美援朝战争中地理环境因素对战役战术行动的影响

黄海海战

战争期间最为人所熟知的战役便是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均出动了大批军舰,堵上各自国运,堪称殊死一搏,这也是甲午战争期间的最大规模海战。当然,战役的结果今天的我们都知道,是以北洋水师的失败而告终。然而,甲午战争是一场海陆几乎同步进行的战争,那么陆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哪一场呢?这便是鲜为人知的田庄台之战,也是甲午期间规模最大和最后一场陆战。

1895年,日军在占领了牛庄营口之后,急于打败辽南地区的清军,进而攻取山海关,进兵中原,为此发动了辽河(今大辽河)下游最后一战的田庄台之战。由于田庄台是营口的后道,是清军粮草所在地,亦是辽河水运的交通枢纽,且是日军西进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日军方面在此投入了甲午战争期间的最多兵力,意图一举拿下田庄台[1]。

抗美援朝战争中地理环境因素对战役战术行动的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_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日军攻陷平壤城

而清军这边,由于平壤战役、旅顺之战、营口牛庄战役等的接连失败,士气低落,清军将领宋庆率部退守田庄台。当时清军在田庄台共有69营1哨,约2 万人,大炮40 门,均由宋庆统领。其中3000人,驻守田庄台东北角的曹家湾子作为右翼,而总兵姜桂题所部11营3哨,驻扎田庄台东策应左翼清军。虽然清军兵力占优,但军队士气低落,且原本与之成犄角之势的牛庄、营口先后失陷,田庄台处于日本第一、第二两军的钳形攻势之下,局势危机万分[2]。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_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_抗美援朝战争中地理环境因素对战役战术行动的影响

田庄台战役形势

3月7日,战役正式打响,从牛庄方向而来的日军第一军第三师团前锋扑向田庄台,一时间炮弹如雨般倾泻于田庄台城内,随之而来的是日军的多次集中冲锋,清将宋庆派部将总兵马玉昆率毅字右军9营、总兵宋得胜率毅字左军5营,分头迎击日军。由于当时西北风凌冽,狂风卷挟着大雪,日军士兵难以睁眼,只能侧面前行,行动减慢。清军则利用地利顽强阻击,日军的多次进攻均被击退。双方激战一天,日军始终未能突破清军阵地,第三师团对田庄台的第一波攻击宣告失败。随后日军撤退,清将宋庆命令清军追击10余里而返。

当日,宋庆将此事电报驻在山海关督战的钦差大臣刘坤一,称之为“大捷”。刘坤一奖赏宋庆及其部下白银7000两。光绪帝听闻捷报后亦发来电报,谕“统帅之任,全在指挥调度,不专以冲锋陷阵为功”,令其“重整队伍,妥筹部署”。

3月8日晨5时,日军第三师团的混成第六旅团步兵两个中队和携火炮12 门的炮兵从牛圈子出发,从正面向田庄台发起了第二次进攻,战火逼近到辽河东岸。为守卫田庄台,清军亦派遣约6000人抵达辽河北岸,此外还调集了约30 门火炮进行反击。马玉昆居左,宋得胜居右,宋庆中路正面迎击,左右两翼迂回包抄,日军不敌,败退而走。然而,经此战日军却摸清了清军全部火力及兵力部署情况,并据此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抗美援朝战争中地理环境因素对战役战术行动的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_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

田庄台战役遗址

3月9日晨7时许,日军步兵趁着浓雾在辽河东岸迅速集结。上午8时左右,部署在孙家街的日军炮兵以61门火炮向田庄台正面阵地率先发起攻击,清军则以30门火炮予以还击。与此同时,日军部署在上军台的14门山炮、野炮也开始向驻于蔡家屯的清军马玉昆部进行炮轰,马玉昆部则以6门火炮还击。

顷刻之间火光冲天,炮声彻地,交战双方共计投入百余门火炮进行对射。然而,由于日军火炮数量数倍于清军,且炮兵训练有素,行动灵活,清军火炮接连受创,损失大半,火力渐弱。是时,日军第一军第三师团强渡辽河,约一小时后成功登岸,冲破清军第一道防线。清总兵龙殿扬、李家昌所部的顽强抵抗,仍无法挽回局势。

此时,日军第二军第一师团也已经抢占了马莲坡、西洼子、白家屯,从而对田庄台形成了自西向南的合围之势。至此,清军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被日军突破。部分清军躲入城内民宅,从墙后向日军射击,与日军展开巷战,且战且退。被激怒的日军便决定放火烧城,刹那间,城内大火四起,黑烟笼罩城头,日军重演了在牛庄的烧杀暴行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田庄台房屋千栋、民船百艘,几乎化为乌有[3]。

就在日军清剿城内残余清军的同时,清军大部则由田庄台向东北方向撤退,却被早已等候多时的日军第五师团堵截。宋庆率领清军在日军第一师团和第五师团的左右夹击之下反复冲锋突围,损失惨重。最终,清军残部退至石山。辽南地区所有城镇要隘被日军悉数占领,田庄台战役结束。

此役双方均伤亡惨重,清军记载伤亡共计两千余人,日军方面记载自身伤亡160余人,其中包括自身炸药爆炸伤亡40余人。而根据我方记载,仅在3月8日便击毙日军600余人(见于《盘山县志》),故而日方实际伤亡尚存争议。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_抗美援朝战争中地理环境因素对战役战术行动的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抗美援朝战争中地理环境因素对战役战术行动的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_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

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影像

田庄台战役的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标志着甲午战争接近尾声,清廷败局已定。就在田庄台之战5天后,即1895年3月14日,清廷派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等人由天津大沽出发乘船前往日本,并于19日抵达日本马关开始了长达20天的谈判。4月17日,中日最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正式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中地理环境因素对战役战术行动的影响_甲午中日战争的课件_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

马关条约

田庄台之战最终以清军的失败告终,其失败根源主要是清政府高层的腐败无能,战略决策失误连连,以及军队编制军简陋,士兵训练不足,虽知英勇向前,不知考虑地形地势,甚至不懂跪射、卧射等射击姿势,开炮前还要先摇大旗。但是无论如何,清军在战役期间的英勇表现仍然值得我们敬佩。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军虽然取得了田庄台之战的胜利,却并未乘胜追击,进而拿下山海关,进逼中原,而是停止了进攻步伐。一方面,由于日本国内财政吃紧,府库空虚,军队难以前行;另一方面,恐怕也与田庄台战役中清军的英勇抵抗不无关系,这从侧面也反映了此役中日方伤亡应该也绝对不小。

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今日之中国已远非昔日之中国可比,但是我们仍需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因为唯有强大的祖国才是我们永远可以依靠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