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堂:天干与地支合称为干支


天干与地支合称为干支,它是我国先民创造出来的用来记数、记序、记时、记空间方位的符号系统。

天干共有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怎么来的?从考古和文字方面的资料中还是追寻到了一点信息。

《史记律书》中有十母、十二子的记载,十母就是十天干,十二子就是十二地支。把干支比喻成母、子关系,而不说成父、子关系,显然有一定的母系社会的遗迹。

乙字《汉书》解释为“奋轧于乙”,意思是植物刚发出嫩芽,还埋在土里,被土压成弯曲状,正要奋发向上的样子。

《史记》认为是“万物之辛生,故曰辛”,字形也似植物开始欣欣向上的样子。地支用字亦多取象于字形,但文字记载并不多。

有了天干地支,远古时代的人们就根据昼夜规律开始用干支记日,因为,当时的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应该是“日”的概念。这种用文字记日法与结绳记事相较,是一个伟大的质的变化,是文明的跨越。从今天掌握的资料看,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干支记日的记载:“在甲辰日,起大狂风,月食……在乙戌日……五人……”(见《殷墟书迹菁华》)。

干支记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说法不一。据传说是起源于黄帝时代。

实际上,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舍弃干支传统记日法,只不过公历记日占了主流而已。那么,究竟是怎样运用天干和地支记日的呢?

首先要了解天干、地支是怎样组合为六十甲子的(见表)。

我们知道天干是十位,地支是十二位。天干的第一位甲与地支的第一位子相配为甲子,天干的第二位乙与地支的第二位丑相配为乙丑,依次按顺序进行组合,到第十一位时天干用完了,就再从甲字开始按顺序组合。

到第十三位时地支用完了,就再从子字开始按顺序组合,如此循环,等到天干和地支同时用完了,恰好是六十之数,俗称六十甲子。

因为以甲为首的天干参加循环了六次,而以子为首的地支循环了五次,又称六十花甲子。

但天干不是固定的,这就要根据该年的年干来推算。推算月干有一首歌诀,其歌诀如下:

甲己之年丙作首,

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之岁寻庚上,

丁壬壬寅顺行流。

更有戊癸何处起?

甲寅之上好追求。

这首歌又叫五虎遁。遁是跑的意思。寅是正月的地支,寅为虎,从正月老虎开始依次赶着往前跑即推算。而且,正月的起点只能是甲寅或丙寅、戊寅、庚寅和壬寅这五个干支,所以叫五虎遁。

具体推算月干的方法是:

甲己之年丙作首,即:年柱的天干为甲或己的。

乙庚之岁戊为头,即:年柱的天干为乙、庚的,正月为戊寅、二月为己卯、三月为庚辰……

丙辛之岁寻庚上,即:年柱的天干为丙、辛的1974年的天干地支,正月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

丁壬壬寅顺水流,即:年柱的天干为丁、壬的,正月为壬寅、二月为癸卯、三月为甲辰……

更有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追求,即:年柱的天干为戊、癸的,正月为甲寅、二月为乙卯、三月为丙辰……

五行/天干/地支对照表_批命理八字三合局天干能克地支嗎_1974年的天干地支

古代的人们在暑往寒来、春华秋实的生活体验中逐渐认识了年的存在,产生了年的概念。用干支纪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测定了回归年的近似长度,《尚书尧典》中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就是一年366天。殷代后,认定一个回归年是365.25日。

今天我们常说的阴历,实际是阴阳合历,比较准确的说法应当叫农历。它是把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即一个朔望月作为一个月,同时又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即回归年作为一年。这种历法的长处在于月相代表着日期,比如每月的初一必为朔日,绝对看不到月亮。十五、十六必为满月,七、八是上玄月,二十二、三是下玄月。

同时,又与一个回归年的春夏秋冬相协调,是很符合我国农业立国的国情的。

干支纪时在《汉书》中有“甲夜”的记载,到了魏晋时将夜间分成五个单元,叫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己夜,大约与后来的五更相对应。

我国干支纪时的形成较之干支纪年、纪月、纪日都稍晚一些,到了24小时的时序从西方传到中国后,十二时辰与钟点的对应就非常清晰了。

时辰与钟点的对应是这样的:

时辰与钟点的对应关系是固定不变的,而天干是变动的,这就要配上时干。配时干与配月干有某些相似,但依据不同。配月干是依据年干,而配时干则依据的是日干。

有首歌诀专供配时干使用:

甲己还作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处发,壬子是真途。

甲己还作甲—日柱的天干是甲或己,时柱的子时为甲子,丑时为乙丑,寅时为丙寅1974年的天干地支,以此类推。

乙庚丙作初—日柱的天干为乙或庚,时柱的子时为丙子,丑时为丁丑,寅时为戊寅,以此类推。

丙辛从戊起—日柱的天干为丙或辛,时柱的子时为戊子,丑时为己丑,寅时为庚寅,以此类推。

丁壬庚子居—日柱的天干为丁或壬,时柱的子时为庚子,丑时为己丑,寅时为庚寅,以此类推。

戊癸何处发,壬子是真途—日柱的天干为戊或癸,时柱的子时为壬子,丑时为癸丑,寅时为甲寅,以此类推。

以日干为依据推算时辰干支的歌诀叫五鼠遁,子为老鼠,追着老鼠向前跑,而且起点只能是甲子或丙子、戊子、庚子和壬子,所以叫五子遁。

或许有人疑问,为什么我们中国采用干支历法沿用数千年而至今不衰?这确实是一个“谜”,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个人肤浅地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却包含着非常神秘的意义。天干、地支的配合,是远古先人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的智慧的结晶。

天干就相当于天,大宇宙;地支就相当于地,承载万物的大地。天干、地支中包含着天地运行的大规律,当然也包含着因天地运转而产生的天灾人祸。并非危言耸听,文献记载了很多带有灾害,性的干支年份规律,现举以为证:

乙酉年来雨水倾,夏秋流郎略有增。

高乡须有田和稻,豆麦桑麻总不成。

乌金赤脚兄弟好,客般入市过门庭。

疾病沿来多饥死,路旁死尸两边停。

南宋人柴望作《丙丁龟鉴》一书,他认为,凡是丙午、丁未年,国家没有内祸,就有外患,而且列举了大量的例证。

比如,宋钦宗靖康元年是丙午年,靖康二年是丁未,金人攻破汴京,俘虏了徽宗和钦宗,两个皇帝成了阶下囚,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人生在世,都有生老病死、吉凶祸福、贵贱贫富,探求、关心个人的命运就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必然。干支历法很自然地成为人的出生时间的记录,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和时干支合计为八个字,称为八字,又叫四柱。

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出生时间,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四柱八字。起初,用出生时间寻求命运之理或许仅仅是一种尝试,但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专家、高手们不断归纳、总结,四柱八字术就逐步发展、完善起来。

到了唐末五代时,就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四柱理论体系,直到今天,四柱仍在民间广泛传播。除了干支纪年、月、日、时外,还有一套似乎与六十甲子不相干系的六十甲子纳音系统,其功用主要在于术数预测,亦作简要介绍。(此文已经太长,下一篇会简单说一下纳音五行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