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结局的合理性,你知道几个?


其实吴氏石头记自有它的可取之处,甚至它在很多情节与结局的编排性上也有很强的合理性。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正面看是红粉公子,反面看是白骨骷髅堆积成山。

脂砚斋诗词_脂砚斋庚辰本_脂砚斋原文

下面我讲用全文6000多字来佐证这一观点。

论吴氏"鬼畜本"结局的合理性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有同样的感觉,少时读红楼梦,读完前八十回,到后四十回瞬间味同嚼蜡,书中刻画的整整九百八十三个跃然于纸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在一瞬间变得如同纸片人一般,怪不得迅哥儿曾道,“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是人类与类人猿的差别",张爱玲也曾说道“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

程高本续书本意是想给红楼梦古今流传百年的读者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本是值得夸赞的,然而这狗尾续貂的内容却越发勾的让人对如同断臂维纳斯般的红楼梦觉得遗憾唏嘘不已。

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诸如甲戍本,已卯本,庚辰本,王府本,戚沪本等等,然而虽有各路名家真迹,斋评,章回终究是残缺的,后四十回真本内容,始终如同谜团,不可得知,直到2018年8月,《吴氏石头记》,又称“癸酉本(鬼本)”的横空出世,在网络上乃至中外整个红学界都掀起了巨大的争议热度。

癸酉本是何莉莉(化名)原来持有的一个带有红字批语的《红楼梦》抄本,因为根据书中批语称此书成书于癸酉年,所以此书内容的发布者将其命名为癸酉本。癸酉本的封面原本书名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何莉莉”本人为赵立欣,自称是安徽阜阳人,关于癸酉本的来历,据他透露: “祖父是山西人,这个本子是解放前祖父在山西某战场上当军医的时候,祖母是随行护士,一个伤员交给他祖母的,应该是个民国时期的过录本,不知是别人凭记忆还原的还是直接抄的。”与众人心中普遍认可的红楼梦全章回为120回目不同,这个本子分12册,每册九回,一共是108回。封面题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这个本子通本带有大量朱批,其中有些批语是其它石头记古本所没有的。有落款的批语中,有一部分是署名“畸笏叟”、“棠村”等。

脂砚斋原文_脂砚斋庚辰本_脂砚斋诗词

脂砚斋庚辰本_脂砚斋原文_脂砚斋诗词

乍一看此本别名为“鬼本”实在太合理不过,因为癸酉酉本文笔不仅过度白话稚嫩同时,其中还充斥了大量“鬼畜”情节,例如“贾家灭亡并非因抄家而是由于天下大乱,家贼勾结流民,受侵略而亡”,“林黛玉并非郁郁而终,而是带家奴死守大观园,抵抗流民,因多疑猜忌逼死忠仆最终上吊身亡”,“贾宝玉也并不是娶了薛宝钗为妻,而是贾政替宝玉提亲妙玉未成,最终同意了宝黛的婚事”同时还有“薛宝钗为保住荣华富贵,勾引贾雨村”,“元春挂帅上战场立下赫赫战功,却被小人诽谤下狱而死”,“王熙凤两次借尸还魂上战场杀敌”等等,这些情节乍读来引人发笑,因为这样的结局与我们印象中程高版本,以及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相距甚远,可以说到了离谱的程度,有人甚至抨击这个所谓真本的葵酉本显而易见只是几个初中生冒名仿写的拙劣红楼梦同人文罢了。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癸酉本最大的优点是情节结局和结构脉络与前80回高度契合脂砚斋庚辰本,缺点则是文字较粗糙,文风与前80回存在差异。据上传者本人“何莉莉”说道主要原因有二:第一,这个本子属于红楼梦早期的稿本,行文未加充分润色;第二,该本的过录者是她姐姐,当时她姐姐只是个初中生,因誊抄工作繁重且不识原文中的很多繁体字,在过录中删去了部分内容,导致现存的版本看起来过度粗糙。

意外的是整个主流红学圈对癸酉本的出现却保持了出奇一致的态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缄默,然而到了如今,主流红学圈也已经逐渐不再提红楼梦为曹雪芹所著这件事,也有红学家曾提道,癸酉本应该是有底稿存在的,若是单凭两个初中生之力是很难将红楼梦续写成这样,红楼梦中人物关系庞大且复杂,书中人物多达九百八十三人,其中主要人物108人,就算是把所有人物名写成白纸放在墙上,一个个取下安排结局,都是巨大的工程量,然而在癸酉本中却无一遗漏,纷纷给出了合理的结局与答案,且人物高度符合判词,甚至比流传最广泛的程高版还要续写的详细完整。

事实上葵酉本的发现震惊了中外红学界以及众多红楼梦读者,因为前80回批语中提到的一些重要场景诸如“林黛玉闷作十独吟,甄宝玉送玉,卫若兰射圃,妙玉瓜州渡口屈从,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等情节都在《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中得到了印证,这是该本作为红楼梦全本真稿的重要证据。另外,该本后28回的内容影射了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些真实事件,这可能是作者斩去后28回、只传前80回的主要原因。

书人都看过《石头记》全书。根据脂砚斋的批语,我们都知道,后来通灵宝玉又丢失了两次,具体情况如何?甄宝玉又是如何送玉的?红学爱好者无法解释,癸酉本则合理地解释了,不仅如此,关于黛玉之死、元春之死、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等诸多红学探佚难题在癸酉本中都合理地解决了,甚至此本中还多出了一个情榜,有108人,男女众多皆有名,如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凤姐“情雄”等,甚至还有“ 金陵十二恶人”等,例如贾蓉“情奸”,贾蔷“情虚”,赵姨娘“情恶”。

只是若该本为初稿真迹,毫无疑问,随着此本的横空出世,真相大白于天下,几百年来的诸多红楼谜团亦随之迎刃而解,遗憾的是,胡适、周汝昌等红学大师们辛辛苦苦构筑起的红学大厦,顷刻间便轰然坍塌了。

合理性一:曹雪芹非红楼梦原作者

众所周知,主流红学是胡适先生建立的以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红楼梦贾府原型为曹家,书中写的是清初曹家之事进行深入探讨的一门学术研究,然而吴氏石头记中两条重要批语直接点明了曹雪芹并非为红楼梦原作者,原作者为吴梅村,书中所述之事也并非清初而是明末清初。

其中第108回回末有批语:“本书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

脂砚斋诗词_脂砚斋庚辰本_脂砚斋原文

从身份上来说吴梅村才华横溢,位高权重脂砚斋庚辰本,完全具备亲历红楼梦书中所言那半本涉猎甚广的园林建筑,服装,饮食,风俗,礼仪,音乐,戏曲等等锦衣玉食奢糜生活的条件,然而在2018年2月,何莉莉当众承认了这条关于红楼梦作者为吴梅村一说为造假的批语,此事当时在网上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事实上红楼梦是否为曹雪芹撰写一事从近代至今都存在极大的争议,甚至红楼梦写的到底是明末清初,还是清初之事本身都有巨大的争议。

而我认为撇开真假不谈,吴氏石头记确有其合理性,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曹雪芹极有可能并非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始自胡适在1921年所写考证红楼梦的文章,他研究初步证实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并提出了“自传说”,至此之后奠定了红学研究的基础,红楼梦为曹雪芹自传家族血泪史,这一说法得到了主流红学圈的普遍认可,也在当今的百度百科知识语文课本上广泛传播,甚至在很多人心目中提到红楼梦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曹雪芹。

事实上红楼梦从流传至民国年间,书上内外扉页从未署名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有脂砚斋在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章节曾删去过大概三页左右内容,并评过一句批语“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红楼梦并非出自一人之笔,极有可能“曹雪芹”只是他手下一个代笔之人的笔名而非历史上真正的曹雪芹,另有人证,八大山人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号雪个,住青云圃,雪芹,芹溪很有可能就是他的笔名。

脂砚斋诗词_脂砚斋庚辰本_脂砚斋原文

另有比如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中一条眉批是:“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据考证,曹雪芹是1762年除夕去世的,而庚辰本是乾隆二十五(1760年)年秋制定的,当时曹雪芹尚在人世,所以三十年前作书人不可能是曹雪芹。

而且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结局是“青风林下鬼吟娥,白骨如山忘姓氏”“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而历史上曹家只是被抄家,并没有死人,后来又迁回京城,也没有忘姓氏,更够不上万艳同悲,历史上四大爷雍正甚至为了给曹家留一线生机,还破格在抄了曹家以后赏赐了京城十七间半房子,六个仆人给曹家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与红楼梦中批语提示的悲惨结局实在不符合。

且红楼梦里多处提到匈奴的蔑称,例如宝玉半是恶趣味的给房里娇纵跋扈的戏子芳官赐名为耶律雄奴,曹家祖上是投清的包衣奴才,给曹雪芹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在书中骂,曹雪芹祖上世代是包衣奴才出身,而红楼梦中多处提到的礼仪规制,吃穿用度却隐隐有皇家的风范,比如五儿被诬陷偷的那瓶玫瑰露,本来是进贡宫中,给皇帝妃嫔所食用的,还有秦可卿死时下葬用的木板也是旧时王爷所用,与曹家的身份等级实在不符合。

另有元妃省亲片段,甲戌本批语云:“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但历史上康熙南巡曹家接驾之时曹雪芹都没有出生,哪来的往昔可以回忆?而且曹雪芹12岁时曹家获罪败落,虽然古代结婚早,但12岁也小,凭他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写出宛如嫡王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细节如果不是生活在其中,是很难靠想像描写如此细致的。​

合理性二:红楼梦真正的结局并非被抄家那么简单而是影射了大明朝灭亡的灭国血泪史。

事实上红楼梦除了被称为千古奇书之外,在清朝它曾经一度还是一本禁书,被禁的原因很复杂,除了清朝本身禁锢百姓思想,大兴文字狱以外,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映射了明朝的灭亡,书中还大量暗含隐藏了一些反清复明,悼念明朝的思想,这也是以蔡元培为首的索引派反复考证研究的,这里可以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名字身份设定入手可窥得一二。

贾宝玉从出场便是小名,没有大名,这在整部红楼梦出场人物中十分罕见,贾宝玉有个已逝的哥哥名为贾珠,荣府的二大爷名为贾珍,而他的贴身侍婢名为袭人,拆分就是龙衣人,传闻春秋二宝,一个和氏璧一个随侯珠,随侯珠秦始皇时候就下落不明,而贾宝玉的哥哥贾珠也是早早去世。众所知之,红楼梦的写法一惯是“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写法。”因此,贾宝玉极有可能影射的是大明的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刻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而贾宝玉玉上的八个字,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好是可以互相对印的,此外还有宝玉喜欢吃胭脂,玉玺用印泥等说法。

因此有人考证贾宝玉的大名叫贾壁或者贾玺,这个观点比较新鲜,我认为也有可能是这样的名字太过明显,所以书里是故意让宝玉没有大名的,因为“没有大明”,这样不至于让作者遭到清朝文字狱迫害。​

而林黛玉的身份设定则更为吊诡了,我们都知道林黛玉前身为绛珠仙草,下凡是为了报神瑛侍者贾宝玉的灌溉之恩,可是我认为林黛玉的真实身份隐射的更加直白,她隐射的便是明朝亡国之君,明崇祯,崇祯性格多疑敏感,情商智商都不高,为人刻薄,在面对明末乱世,可谓是昏招迭出,不但没有挽救危局还带有自毁长城,他不是个心智成熟的皇帝,更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但这也与他没有系统的接受帝王教育有关,林黛玉隐喻崇祯的证据,前面已经提到林黛玉是绛珠草红色的草木是赤心木,也就是喻指他姓朱,在鸳鸯三宣牙牌令时,林黛玉抽到的牙牌揭示了他的天子身份,贾母抽的签牌时说的排列很有气势,头上有青天,最后一张更有气势,一轮红日出云霄,而林黛玉第一张也是天牌,但她说的是完全是一副末世景象,良辰美景奈何天。处处透露出自己的力不从心,无可奈何,这让我又想到了那一句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且林黛玉与薛宝钗同用一首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暗含了林黛玉的结局,而崇祯的结局也是自缢于林中。

贾宝玉暗指传国玉玺,林黛玉暗指明崇祯,红楼梦中一众北邙山风流孽鬼陪其转世投胎,明面上是林黛玉为还贾宝玉之恩而哭,实为明崇祯为传国玉玺而哭,此亦为亡国之恸,所以吴氏石头记中后续写到宝玉几次三番被贾环,赵姨娘等人劫到狱神庙,无法逃脱,林黛玉担心不已,而在大观园中因为听信了谗言而冤枉了忠仆小红,导致大观园实收,最后羞愧绝望自尽而亡,暗含了明崇祯身为亡国之君听信谗言,杀尽忠臣,最后自缢身亡的结局。

所以吴氏石头记中所写的结局乍一看鬼畜无厘头,但是仔细一想却有诸多的合理性,不要老觉得古人迂腐,很多现代的东西都是古人玩剩下的,重生这一设定早在红楼问世之前就有了,譬如警示姻缘传,性转也是,好像是三言里面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里,小青本就是男子,因为输给了白娘子,甘愿幻作女子侍奉她,多看看志怪小说就会发现现在的设定早就被玩烂了,牡丹亭的魂梦牵连,聊斋里各种故事,再往前的话,从唐传奇开始,以及六朝志怪小说,各种离奇故事都有。

所以我不觉得红楼是纯粹的现实主义,他的玄幻部分有可能就是影射历史,不然曹公没必要浪费笔墨,红楼梦厉害就在意,只看原文是血淋淋的现实和人心,是历史沧桑与家族的衰亡,再品其内涵,又觉得有更深的含义。​

事实上我认为《吴氏石头记》的横空出世,姑且不提其真假,它提醒了我们看待红楼梦的高远立意不能过于狭隘,要从更加深远的角度去剖析本书,正是书中所言“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之所以被评为古今天下第一奇书,被封为四大名著之首,甚至诞生了以此书基础的中外红学,昌盛至今连绵,奇就奇在它并不只是如同书的表面一般描绘了四大家族家族家长里短,脂粉公子红粉美人贵族凡尔赛生活等等,它亦不是单纯反映某个家族的血泪史,它不仅是一本社会全书,学界天书,更是一本世事奇书。

贾王薛史,连起来就是家亡血史,这已经暗示得很明白了,就是指国破家亡。明朝末朝,上层统治阶级极度腐化堕落,若是自己不出问题,怎么会被后金打败?怎么会四处农民起义?最后清军入关,一路屠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屠城,杀得血海尸山。作者是明末人,目睹了明亡的整个景象,红楼梦就是写的明朝灭亡的原因,整个统治阶级沉迷享乐,腐朽不堪。是一部明确的警世醒言录,警示世人要励精图治,振兴家国,前八十回越是美好,后四十回越是恐怖,因为涉及到满清入关的历史,所以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没办法一起出版,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这本书明明这么受欢迎,后四十回却莫名佚失,找不回来的原因,因为此书在清朝为禁书,也许程高等人并不是没有见过真本,而是害怕此书遭封禁,从而魔改了后四十回结局,使其立意只停留在家族兴亡的咏叹之中,从而前八十回真迹可以保存完好至今。

因此我个人认为,吴氏石头记中的结局更加符合红楼梦的原始结局,前期的层层铺垫也许就是为了后期的贾府内外敌交加,暗喻国破家亡导致贾府(明朝)这座大厦的轰然倒塌的悲惨高潮,这个高潮定是白骨堆积如山忘姓氏的惨烈结局,而程高的续本强行美化了结局,改变了作者原有的立意,让本应到达的高潮点随着贾府被抄家,林黛玉病死,贾宝玉出家当和尚等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是否是大众想要的结局,也不得而知,此亦是可叹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