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贵的十二刻,你知道几个?


各时、刻、更(更鼓)、点(点钟)都是时间点。

子时00:00、丑时02:00、寅时04:00、卯时06:00

辰时08:00、巳时10:00、午时12:00、未时14:00

申时16:00、酉时18:00、戌时20:00、亥时22:00

第00刻00:00:00、第01刻00:14:24、

第02刻00:28:48、第03刻00:43:12、

...

第96刻23:02:24、第97刻23:16:48

第98刻23:31:12、第99刻23:45:36

时刻搭配,两时之间有八刻,子午卯酉时(即四正)前后为14.4分钟间隙,其余各时前后为4.8+9.6或9.6+4.8分钟间隙。

时刻搭配,可以时序数×8,然后加上经过卯、午、酉三者之间的个数,然后再加上刻数,即为总刻数。

比如:卯八刻,3×8+1+8=33,即总第33刻。

而总刻数换成现代时间,就是十进制换六十进制。0.33×24=7.92,0.92×60=55.2,0.2×60=12,即卯八刻为7:55:12。

而初刻为准点,比如巳初刻即10:00。

唐代开元以后,时刻换成初正二分,换回去就好了。时初一至四刻,改为前时五至八刻即可。

比如:辰初四刻,即卯八刻,7:55:12。

同样,初初刻、正初刻即为准点。辰初初刻,7:00。

寅巳申亥时初刻(即四维)前后有7.2分钟间隙,其余各时初刻(即八干)前后有2.4+12或12+2.4分钟间隙;

子午卯酉正刻(即四正)前后有14.4分钟,其余各时正刻前后有4.8+9.6或9.6+4.8分钟间隙。

时、刻之后可带“少、半、太、强、弱”等字,少为四分之一、半为二分之一、太为四分之三,强为加十二分之一,弱为减十二分之一。少半为三分之一、太半为三分之二。

酉时2刻是什么时间_酉时二刻是几点_酉刻是几点

刻后

弱-0:01:12、强+0:01:12

少弱+0:02:24、少+0:03:36、少强+0:04:48、半弱+0:06:00、半+0:07:12、半强+0:08:24、太弱+0:09:36、太+0:10:48、太强+0:12:00、少半+0:04:48、太半+0:09:36.

比如,辰初四刻半强,7:55:12+0:08:24=8:03:36。

如果时后带“少、半、太、强、弱”等字,则:

弱-0:10、强 +0:10、

少弱+0:20、少+0:30、少强+0:40、

半弱+0:50、半+1:00、半强+1:10、

太弱+1:20、太+1:30、太强+1:40、

少半+0:40、太半+1:20。

比如,午时半强,13:10。

如果时之后带“时辰之”再带“少、半、太、强、弱”等字,则前移一小时。比如:午时辰之半强,12:10。

需要注意的是元代以后,刻开始分于小时之内,先一小刻再四大刻,即午正初刻12:00、午正一刻12:02:24、午正二刻12:16:48、午正三刻12:31:12、午正四刻12:45:36。这样算总刻数或昼漏刻数比较麻烦,比如立春时巳初一刻为昼漏十三刻四小刻,4×8⅓+4⅙+⅙−⌊51.4÷2⌋=12⅔

康熙大表哥将一天从百刻改为九十六刻,随后只有初/正初刻、初/正一刻、初/正二刻、初/正三刻,再无第四刻。初刻为0分、一刻为15分、二刻为30分、三刻为45分。也就是康熙之后,和现在说法一样(仅现在用“点”数不用“时”,“初刻”也直接略去)。

另外,还有二十四山的用法:

十二支时间同上,子午卯酉为四正;

艮时03:00、巽时09:00、坤时15:00、乾时21:00

甲时05:00、乙时07:00、丙时11:00、丁时13:00

庚时17:00、辛时19:00、壬时23:00、癸时01:00

艮巽坤乾为四维,有时直接以方位称之,比如时加西南维即坤时;

二十四山也有连用的,比如时加子壬之间即为23:30。

二十四山,通常只用“少半太强弱”,未见有和刻搭配的。

弱-0:05、强 +0:05、

少弱+0:10、少+0:15、少强+0:20、

半弱+0:25、半+0:30、半强+0:35、

太弱+0:40、太+0:45、太强+0:50

少半+0:20、太半+0:40。

更点制主要见于南朝至清,用法并不一贯。一般说更点为夜间时间二十五分,而且九天或十五天一变。但这样经常变酉时二刻是几点,没有意义。听到打更,谁估计出来具体是啥时间、还要多久天亮?换一次,日出、日落变半刻或五小刻,也就是变四分之一柱或半柱香,经常换更点,连续香时间都控制不了,更不用说生物钟全部乱掉。

实际上,更点法来自天竺沉碗计时法(类似于铜壶滴漏),24分钟沉碗一次,沉碗10次为一大时。大致是汉朝时随佛教传入中国,沉碗6次为一更。

十更16:48、一点17:12、二点17:36、

三点18:00、四点18:24、五点18:48;

一更19:12、一点19:36、二点20:00、

三点20:24、四点20:48、五点21:12;

二更21:36、一点22:00、二点22:24、

三点22:48、四点23:12、五点23:36;

三更0:00、一点0:24、二点0:48、

三点1:12、四点1:36、五点2:00;

四更2:24、一点2:48、二点3:12、

三点3:36、四点4:00、五点4:24;

五更4:48、一点5:12、二点5:36、

酉时2刻是什么时间_酉时二刻是几点_酉刻是几点

三点6:00、四点6:24、五点6:48;

起更介于零更一点半(酉初二刻半17:24)至一更一点半(戌初三刻半19:48)之间,

亮更介于四更四点半(寅正二刻半4:12)至五更四点半(卯正二刻半6:36)。

更、点后附加“少太半强弱”,如前。

更:弱,前更五点半;强,半点;

少弱,一点;少,一点半;少强酉时二刻是几点,二点;

半弱,二点半;半,三点;半强,三点半;

太弱,四点;太,四点半;太强,五点

少半,两点;太半,四点。

点:弱-0:02、强+0:02、

少弱+0:04、少+0:06、少强+0:08、

半弱+0:10、半+0:12、半强+0:14、

太弱+0:16、太+0:18、太强+0:20

少半+0:08、太半+0:16。

三更二点少,0:48+0:06=0:54。

以上时间均为地方平太阳时或真太阳时(二十四山),需要加上平时差(二十四山制则还需加上真时差)。比如洛阳,需要在以上时间加上约半小时。

酉时2刻是什么时间_酉刻是几点_酉时二刻是几点

酉时2刻是什么时间_酉时二刻是几点_酉刻是几点

注:从「卯八刻」变到「辰初四刻」,是因为测量工具的变化。开元之前,使用铜尺测量水位,直接读刻度;开元时采用齿轮,将水位转换为旋转的圆柱面(柱面上带刻度),四刻之后,前时字已退出视窗、后时字已入视窗,遂改为初正。

若是古人采用指针(时针/刻针),估计刻数说法也会变。比如采用一天三百小刻制,各时前后各12刻,用地支表示,比如:卯初子刻(即寅八刻/卯初四刻/5:45:36)、辰时正刻(即辰初刻/9:00)、申时申刻(即申四刻太半/16:5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