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十二时辰制,西周的答案及解析


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每日一练答案:5月14日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卢沟桥位于今天的北京,属于华北地区而不是东北地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2.【答案】C

【解析】题干并未论及国民革命军北伐,A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项与题干明显矛盾,故排除;1923年,斯大林尚未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还没有成型,故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正确的定寅时歌,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草书始于汉初正确的定寅时歌,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故B项,“损楷之规矩”的说法是错误的,应是“损隶之规矩”。其他三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至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为“子时”。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至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至5时。“隅中”指临近中午的时候,即上午的9至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至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故本题选B。

5.【答案】B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说法正确,①说法错误,④说法绝对化,木星探测实践能否如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