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末子初 (每日一题)论语第三十六章明夷


【原文】

明夷。利艱貞。

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六四。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彖》曰: 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眾,用晦而明。

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入于左腹,獲心意也。

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則也。

【注释】

1)明夷:

解1.卦名。通行本为第三十六卦,帛书本为第三十八卦。此卦与《晋》卦为上下颠倒的关系,故次列于《晋》卦后。《晋》卦说日之升而天下大明,《明夷》卦说明之伤陨而天下晦暗,所以《序传》说:“晋,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杂卦》说:“晋,昼也;明夷,诛也”,“诛”也是“伤”的意思。此两句互文,日明为昼,明伤为夜,所以《集解》引侯果说:“明入地中,昼变为夜……晋与明夷,往复不已。”爻辞“明夷”五见,皆取此义。

解2.“明夷”,喻贤人被囚系或贬斥。

2)利艰贞:

解1.占问艰难之事可获吉利。《明夷》讲人如何知艰处艰,处于艰难之时如何有效地摆脱困境,所以卦辞说“利艰贞”。

解2.此谓天下“明夷”之时,君子利于自艰守正,不可忘忽艰难,轻易用事。

亥末子初打坐_亥末子初_亥末子初适合打座吗

3)明夷于飞,垂其翼:

解1.“夷”,灭、没、伤,“明夷”即日明伤陨。“飞”即《遁》卦上九之“飞遁”,指退飞、遁去。既说遁退,所以低垂羽翼,这是形象的说法。

解2.在“明夷”昏暗中垂翼低飞,喻君子自晦其明、远遁匿形之时仓皇疾行、饥不遑食的情状。爻义主于阳刚处“明夷”之初,能及早潜隐避难,自晦不用。

4)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解1.“行”,谓出走行隐。明伤晦暗之时,君子飞遁垂翼、出走行隐以避灾全生,是为大得;三日无食,是为小失。“翼”与“食”协职部韵,这是同一个叙述层次,是正面的占问。“三日不食”犹《困》之“困于酒食”。

解2.本爻辞前四句喻象生动,形式谐美亥末子初,且偶句用韵,可视为一首小诗。就其表现手法看,前两句用鸟飞垂翼先为“起兴”,后两句以君子遁行揭出“所言之词”:此与《诗经》的“兴”体颇类似。而四句的整体意义,又是喻示初九处“明夷”的情状。

5)有攸往亥末子初,主人有言:

解1.此是另一个叙述层次,是反面的占问。“往”谓前往,前进。“言”通“愆”,过误、麻烦。设若明伤暗晦之时,不行隐遁,反而有所进往,则问蓍者必有不利。换言之,于飞垂翼、于行不食、攸往有愆的主语都是问蓍者。

解2.“言”,指责怪之言。此谓初九阳刚处下,识时过早,未必为人所理解,故此时自晦“有往”,“主事之人”必疑怪责让。辞义含有诫初九“用晦”审慎的意思。

6)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解1.“夷”,伤。“左股”,左腿。“左”本含退义,如《师》卦六四“师左次无咎”即是。这是说在明伤陨时退避而伤了左腿。“拯”通“承”。“马壮”即“壮马”。此言若以壮马乘坐而迅速遁去则可获吉。六二本为阴爻,又处柔位,能以壮济弱,果于速退,故而获吉。“拯”如字释为救、济,亦通。

解2.此谓六二柔顺中正,当“明夷”之时,其志难行,故使“左股”伤损,自晦明智以守正;然后再借助良马拯济,缓图复壮而行,遂获吉祥。

解3.文王囚于羑里,“夷于左股”也;散宜生之徒献珍珠美女,“用拯马壮”也;脱羑里之囚,得专征伐,“吉”也。

7)明夷于南狩:

解1.“南狩”,犹言南征,征讨昏君、征伐昏暗之主。

解2.“南”指九三处《离》之上,“离”之后天方位属南。

8)得其大首:

解1.“大首”,指上六,昏暗之主。爻在最上,故称“首”称“大”。“得其大首”,喻除暗济明大有收获。九三阳爻,居刚位,处下卦之极,有强健惩恶之力,自当担负除暗济明之责,此所谓大任斯人,受命于危难之际也。

解2.此谓九三处下卦离明之上,阳刚得正,于“明夷”之世,志在诛灭上六“暗君”,以著明正德,故有“南狩”、“得大首”之象。

9)不可疾贞:

解1.“疾”,谓速成。九三虽强健,而晦暗之势亦正强,故除之不可求速,否则不利于占问。

解2.除暗复明之事宜渐不宜急,故须持正佚时。其旨与卦辞“利艰贞”同。

亥末子初适合打座吗_亥末子初_亥末子初打坐

10)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解1.“入”有退、返等义。“左”亦有退义。“左腹”为心官所在之要地。“入于左腹”,似有反观内视、自我省思、退藏于密等涵义。“心”为人身百节之主,亦犹世间万理之要道。“于出门庭”谓退出门庭是非之地而远遁。六四阴爻柔位,处上《坤》暗体之最下,爻性与九三大异,故不可南狩而宜于“入于左腹”、自我晦藏省思而已。

解2.“左”喻六四柔顺处事。“腹”,喻六四居腹要之位。“心”,心意,犹言“内情”,此指天下“明夷”的缘故。这三句说明六四居上卦坤体之始,犹当“明夷”之时,身在暗地,以柔顺退处“腹要”之位,故能获知“明夷”时的内情,遂及时选择去从,毅然出门远遁。

11)箕子之明夷,利贞:

解1.“箕”或作“其”,音亥。“箕子”即“亥子”,谓亥末子初之时。亥者,阴之将近;子者,阳之将生。此句是说日明的伤陨已经到了亥末子初阴尽阳生之时,有利于占问。

解2.这是拟取殷箕子被纣囚、佯狂自晦以守志之象,喻六五最近“暗君”,身罹内难,利于守正不移,不为昏暗所没。

12)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解1.“不明晦”即“不明而晦”。伤明已甚,为暗至极,乐极生悲,自遗其咎。

解2.此以太阳初升天上、后没地中,乃至不发光明、反生黑暗,喻上六以阴处“明夷”之极,为暗君之象。

解3.下三爻以“明夷”为句首,四五“明夷”之辞在句中,上六不曰“明夷”而曰“不明晦”:盖惟上六不明而晦,所以五爻之明皆为其所夷也。

13)明入地中,明夷:

解1.卦象为下《离》日明,上《坤》地,“夷”为陨灭、灭没,故云“明入地中”。

14)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解1.《明夷》卦内卦《离》为文明,象内怀美德;外卦《坤》为柔顺,象外能柔顺。“以”,用,用上述方法。“蒙”,经受、度过。文王曾被商纣囚禁羑里而柔顺事纣,度过险难,故授以为说。

解2.文王有文明柔顺之德而臣事殷纣,幽囚著《易》,故曰“以蒙大难”。

15)利艰贞,晦其明也:

解1.“利艰贞”,利于艰难中守正。“晦”,隐晦、藏匿。“明”,美德、智慧。“晦明”即“韬光”,含藏美德智慧。为其内有美德,故曰守正;为其在艰难之时,故须含藏。

解2.既处“明夷”之世,外晦其明,恐陷于邪道,故利在艰固其贞,不失其正:言所以利艰贞者,用晦其明也。

16)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解1.“内”,朝内、家内。“正”,定、坚定。箕子为商纣诸父,恶纣之暴虐,为纣所囚而佯狂为奴,既守其志,又以身免,能“晦其明也”。

解2.文王体一卦之用,箕子以六五一爻之德;文王难在外,箕子难在内也。

17)明入地中,明夷:

亥末子初适合打座吗_亥末子初_亥末子初打坐

解1.《象传》将日明隐没地中发挥为聪明睿智含藏不露。

解2.以日比人之明察,以地比人之腹,以日入地中比人之明察藏于腹心,不露于外,所谓“大智若愚”者也。目有所不见,而目之明不可蔽;耳有所不闻,而耳之聪不可掩;心有所不虑,而心之慧不可乱。外似愚晦,而内实明哲。

18)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解1.“莅”,临、临治。明入地中,外晦内明;内卦为明,外卦为晦。君子治众,当外愚晦而内精明。外愈晦则治愈明,外愈明则治愈晦。老子所谓“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解2.明所以照,君子无所不照。然用明之过,则伤于察,太察则尽事而无含弘之度。故君子观明入地中之象,于莅众也,不极其明察而用晦,然后能容物和众,亲观而安。是用晦乃所以为明也。

解3.本卦命名“明夷”的象征主旨,在于天下昏暗,君子晦明不用,艰贞守志。故《彖传》以文王、箕子处患难为说,揭示特殊环境中不得已而用晦的道理。《大象传》则从莅众的角度,引申出晦明施治、其明益显的普遍意义。这一观点实为古代统治阶级总结出来的一种政治艺术,本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19)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解1.“义”,宜,理之当然。“食”,食禄、食受官禄。

20)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解1.六二柔弱,恐退之不及,故乘壮马速退。以果敢济之,此为顺之法则也。

解2.外虽柔顺而内实文明有法则也,所以“用拯马壮”也。

21)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解1.“大得”,大有收获。

解2.成汤起于夏台,文王兴于羑里,正合此爻之义。而小事亦有然者。

22)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解1.“获心意”,谓内藏省思而有所得。

解2.下三爻明在暗外,故随其远近高下,而处之不同。六四以柔正居暗地而尚浅,故犹可以得意于远去;五以柔中居暗地而已迫,故为内难正志以晦其明之象;上则极乎暗矣,故为自伤其明以至于暗,而又足以伤人之明。盖下五爻皆为君子,独上一爻为暗君也。

23)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解1.“贞”,守正。“息”同“熄”,灭。箕子外晦内明,佯狂为奴以全身守节,正《大象》所谓“晦而明”。

解2.初爻指伯夷,二爻指文王,三爻指武王,四爻指微子,五爻指箕子,上六指纣。未必尽然,但若借以理解各爻的象征喻意,则亦颇可参考。

24)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解1.“四国”即四域、四方。升天明照当谨防过察,否则将有过进其角之吝。后入于地,因离失用晦而明的法则。

【预告】

下一章明夷䷣(下篇-通说及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