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唐长安城24小时的故事


《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唐长安城24小时的故事,从天宝三载正月十四的巳正开始,到正月十五的巳正结束。这是故事所需要的“一日”,那古代一日始究竟开始于几点呢?

丑时头生的时间是_丑时头生是什么命_丑时头生是什么意思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24小时制,将零点作为一天的起始,但是在古埃及、古巴比伦曾使用过的太阴历中,从日落到下一个日落为一日,也就是说一天是从日落开始的。在犹太历中,同样以日落为一天的起始。

丑时头生是什么命_丑时头生是什么意思_丑时头生的时间是

《尚书大传》中说:“殷人以鸡鸣为朔”,天亮鸡鸣就是初一日(朔)的开始。周人以“夜半为朔”,即以零点为初一日的起点。后来,我国古代计时系统统一,纪年、纪月、纪时都用干支法,干支历中以十二支进行纪时,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零点从“子正”开始。

十二时辰和五更

准确地说,古人是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为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就大约等同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丑时头生是什么命_丑时头生的时间是_丑时头生是什么意思

用十二时辰来计算一天的方法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了,汉代时将十二时辰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食、日入、黄昏、人定,后来又用十二支来命名每一个时辰,以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其后依次为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因子时正当夜半,所以半夜也叫子夜。午时正当日中,所以称为中午。

古代卯时办公,也就是早上七点上班,所以签到叫“画卯”,应名叫“应卯”。而古代又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现在为九十六刻),我们常说的“午时三刻”换算下来就应该是中午十一点半。

24小时与12时辰的对应

古人除了将一天划分为十二时辰,同时还把夜晚分成四段,形成了五个时间节点,到了第一个和后三个节点的时候会用鼓打更报告时间,所以也叫“五更”。

这里的夜晚指的是晚上七点到第二天五点,共计十个小时,所以每一更就是两小时。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一词中,“三更”其实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零点,所以和“半夜”是一个意思。

《长安十二时辰》和司天台的报时博士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司天台报时博士庞灵可以说是个“人形时钟”,出场的第一句台词便是:

“巳正,大荒落,万物,炽盛大出,霍然而落,故云荒落。”

随着庞灵的一次次报时,留给李必和张小敬的时间越来越少,剧情也逐渐紧凑起来。

丑时头生是什么命_丑时头生是什么意思_丑时头生的时间是

庞灵所属的司天台,是唐代新设立的部门,类似国家天文台,主要职务为观察、记录天象,还负责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异常情况及时向皇帝禀报,以便其根据这些现象调整国事。司天台内部根据人员具体职责的不同,分为专职历法、气象、计时的官员,其中掌握计时技术的为“漏刻博士”,官职虽然不大,只是从九品,但却责任重大,要综合考量各种计时器(后文会讲到),同时观察日月变化,敲击鼓、钟等进行报时,这可能也是《长安十二时辰》中庞灵始终眉头紧缩的原因。

司天台在唐代真实存在,剧中庞灵报时所用的说辞也有文献可考,他所用的文言文,多出自《尔雅·释天》。

子,名曰困敦,为混沌万物之初萌,藏黄泉之下。(注:万物刚开始滋生)

丑,名曰赤奋若,气运奋迅而起,万物无不若其性。(注:万物萌发生长)

寅,名曰摄提格,万物承阳而起。(注:万物吸收阳气快速吐芽)

卯,名曰单阏,阳气推万物而起。(注:万物已近繁茂)

辰,名曰执徐,伏蛰之物,而敷舒出。(注:万物舒展,持续茁壮)

巳,名曰大荒落,万物炽盛而出,霍然落之。(注:万物已经长成,生命力旺盛)

午,名曰敦牂,万物壮盛也。(注:万物盛大茂盛)

未,名曰协洽,阴阳和合,万物化生。(注:万物成熟,但同时阴气渐起)

申,名曰涒滩,万物吐秀,倾垂也。(注:万物由极盛开始朝向衰败)

酉,名曰作噩,万物皆芒枝起。(注:万物开始衰老)

戌,名曰阉茂丑时头生的时间是,万物皆蔽冒也。(注:万物已经衰灭)

亥,名曰大渊献,万物于天,深盖藏也。(注:万物消亡,但已开始酝酿下一次的萌发)

这几句古文,用寥寥几十字对十二地支进行了简明阐释,更重要的是它们与整个剧情发展完美契合,编剧们以此作为剧集故事线与时间线的交叠,并借由庞灵之口传达给每一个观众。

中国古代计时工具

《长安十二时辰》的片头都有日晷,既用来表示剧集集数,也是“钟表型”进度条。主创人员还根据时辰的不同,变换着晷的位置和日晷上阳光的色调,可以说是细节之处见真知。事实上,日晷作为计时工具,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就已经出现并使用了。我国关于日晷的最早记载是在《随书·天文志》中丑时头生的时间是,公元574年一个名叫袁充的人,制作了“短影平仪”,据推测短影平仪就是一种地平日晷。

日晷

日是太阳,晷是影子,日晷的原理就是通过太阳的投影来判断时间。日晷由标有十二地支的圆盘和竖立在圆盘中心的木(铜)杆组成,太阳照射木(铜)杆形成的影子落在哪里,时间就是相应的时刻。

为了保证计时的准确,我国古代还有另一种与日晷同时使用的计时器——水钟。剧中的靖安司内,报时博士庞灵的“办公桌”旁有一个大型设备,虽出镜的次数不多,但从形制上判断,应该是计时用的水钟。

丑时头生是什么命_丑时头生的时间是_丑时头生是什么意思

漏壶

水钟也称“漏壶”或者“刻漏”,起初的漏壶形制很简单,就是一个带有刻度的壶,在壶的下方开一个小孔即“漏”,壶内注水后,计时便开始了,随着时间的流失,壶内的水位逐渐下降,人们可以通过刻度知晓时间,由于依靠泄水计时,因此被称为“泄水型”水钟。

还有一种水钟被称为“受水型”水钟,即匀速向一个有刻度的容器内注水,当容器内的水被注满时或者到达某个刻度时,即代表过了一个固定的时长。从《长安十二时辰》的片段看,剧中所用的应该是受水型水钟,四个铜人手持铜壶,铜壶壶嘴有水流向下方造型特殊的容器,虽然镜头没有交代,但容器上应该有刻度,以便判断时间。

丑时头生是什么意思_丑时头生是什么命_丑时头生的时间是

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完整的水钟,制造于元代,现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它由4个漏壶组成,分别被置放在阶梯式支架的四层上,从上到下分别为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日月星三壶都有滴水龙头,水依次向位于下方的壶内滴漏,受水壶中有一把铜尺,其上刻着十二地支,作为时间标尺指代着十二个时辰。

丑时头生是什么命_丑时头生是什么意思_丑时头生的时间是

漏壶

除了日晷和水钟,我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名为“圭表”的计时工具,但它主要是用来标识四季的。古代人在实践中注意到,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午时所见到的太阳位置有所不同。如果在地上竖立一根竹竿,就可以发现,竹竿影子的长度在夏季正午时较短,冬季正午时则较长。随着季节的变化,竹竿受到阳光照射造成的阴影,也会随之变化。在殷商时期,人们便已经开始利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确定季节。到了周朝,演化为用“土圭”来测量日影,并用它来确定太阳在不同季节里的地平高度,后来发展成为“圭表”这种工具。

丑时头生的时间是_丑时头生是什么命_丑时头生是什么意思

圭表的“表”,指的是竖直立在平地上的杆子或石柱;“圭”则是和表互相垂直平放着的尺。通过观测一年中每天正午表投射在圭上的影子长短,就可以确定季节。一年中,影子的长度会在最长的冬至和最短的夏至之间变化。

丑时头生的时间是_丑时头生是什么命_丑时头生是什么意思

我国著名的登封观星台,就是一座圭表

由上所述,古代人虽然没有钟表,但利用日晷、水钟、圭表以及肉眼观察日月变化的方法,不仅对时间有了概念和划分,还能够准确地掌握时刻变化。在感慨古人智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马伯庸利用“时辰”这个时间概念,融合古代文化对十二地支的诠释,将时间与剧情完美衔接,带着读者和观众在唐长安城的一天中看故事的起承转合,以及一件事从萌发到覆灭的过程,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运。

丑时头生是什么命_丑时头生的时间是_丑时头生是什么意思

外国的水钟

附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或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个时辰。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或荒鸡,是第二个时辰。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或黎明,指太阳露出地平线天将亮的时候。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或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初升起的时间。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或早食,古人吃早饭的时间。

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或日禺,表示快到中午的时候。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或日正、中午,这时太阳已经升到了中天。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或日跌、日侧等,指太阳开始西落。

申时(15时至17时):晡食,或夕食等,表示一天中第二次吃饭的时间。

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或日落、日沉、傍晚等,指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或日暮、日晚,此时太阳落山,天地昏黄。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或定昏,表示这时候人们已经停止了一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