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政潮也叫甲申易枢,是指什么?


#甲申政潮#

甲申政潮也叫甲申易枢,是指1884年4月8日,慈禧突然发布懿旨,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的事件。因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因此得名。甲申政潮后,慈禧太后的权势进一步扩大,军机处人员全部更换为对慈禧忠诚的一帮大臣,实际标志着她专权统治的确立。

#历史上的今天# 1884年4月8日,慈禧突然发布懿旨,将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史称称"甲申易枢"。甲申易枢是慈禧继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发动的第二次宫廷政变(慈禧一生,一共发动了三次政变:辛酉政变、甲申易枢、戊戌政变“囚光绪帝”),这次宫廷政变使得慈禧拥有不受制约的至高权力。

1861年8月,咸丰帝临终前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顾命大臣辅佐幼帝载淳,而咸丰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奕䜣却被排斥在"顾命体制"之外。于是恭亲王奕䜣联合同样被冷落而又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后发动了“辛酉政变”,击败肃顺,确立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新体制。当时26岁的慈禧太后由于羽翼未丰,不得不暂时收敛独揽大权的野心,与奕䜣度过了一段相对协调的阶段。

1884年,慈禧借中法战争战局不利之机发动"甲申易枢"甲申政潮,将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全班成员统予罢斥,逐出权力中枢,代之以已成为驯服工具的醇党集团(奕劻、奕譞、世铎为首的政治集团,唯慈禧之命是从),并瓦解了早已为其所不满的清流派。由于奕劻、奕譞、世铎的行政能力远不如奕䜣,所以时人把这次中枢机构的大换班称为“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甲申易枢”实际上标志着慈禧大权独揽、专制统治的确立。

【河南淇县名胜“扯淡碑”】这块碑来自明末清初,顶端先是四个大字:“再不来了”,再往下看——“扯淡”二字非常醒目。古人会这么说话吗?这怎么看都像是现代人在胡闹吧。可它真的是一块古碑。

碑的正中竖刻着:“泰极仙翁脱骨”6个大字,“处”字已残。

右边几个小字写的是“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左边的小字写的是“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

这些没有标点的句子都是什么意思?先看右边几个关键词:

1.“明末甲申”:应就是甲申年公元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被逼无奈自缢煤山之上,明朝就此灭亡。

2.“水木氏”:以拆字法来看,这人应该是姓“沐”。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燕人沐氏于1644年来到淇县云蒙山(古称云梦山)修真,我的事迹已被载入了甲申年的史料之中,我就不敢再多说了。

再看左边:

“一十有二纪卒”:古代“一纪”相当于12年。“一十有二纪”=144岁。所以碑主的意思是自己活了144岁。

碑的背面:正中竖刻“为善最乐”4个大字。两侧各有联语一幅,右刻“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左刻“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这块玄乎其玄的碑真不是现代人恶搞的吗?

历史专家的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扯淡”这个词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用的,它在明清时就已经很常用了。比如在《儒林外史》和明朝文人沈德符的笔记《万历野获编》中都出现过“扯淡”这个词。

那“再不来了”呢?古人也可能发出这种感叹的——或对当时的世道、生活不满意而感。

至于这个碑主到底是谁?有好多推测,其中比较有名的是:

1.当地民间戏剧《一捧雪》中的人物“沐怀古”:他在朝为官时犯了死罪,仆人替他死了,他就跑到云蒙山修真,后来发现自己也终有一死,就想:当初干嘛还要别人替自己死呢?于是写下“扯淡,再不来了”六字;

2.明朝勋臣沐氏。沐氏一族明朝世代镇守云南,李自成进京后,其逃到云蒙山栖身,伺机东山再起,但一直未能如愿,因而临死前写下“扯淡,再不来了”六字。

该“扯淡碑”原址在淇县北关八角楼西祖师庙内,1984年4月被迁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摘心台公园内,并复制完好。大家若有兴趣可去一睹真容。

#历史#

《碧血剑》是《鹿鼎记》前传,如果以后若有机会执导或编剧《鹿鼎记》,这里一定要加上三段。

第一幕:

明季甲申年正月,李自成在长安改元永昌,不久攻取太原。二月,明总兵周遇吉与妻子刘氏退守宁武关。夫妇二人临阵奋战出力,惜兵微粮绝最终城陷,周家满门忠义成仁。

宁武关一役之后,九边重镇大同投顺,自成得以引兵向东,农民军兵锋亦直抵京师。此时明廷大势已去,崇祯茕茕孑立畿辅孤悬绝地,社稷离倾覆不远了。

第二幕:

这年二月一个晚上,禁宫中一位少女倚在床边吟唱《诗经·子衿》篇。“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少女的声音清柔婉转轻轻飘过。

这是一首相思之曲,她在想着他,那日鲁南一见此后无日不思。情郎身穿沔阳青长衫的模样,随着歌声慢慢浮现在芳心之上。

第三幕:

一推开门,柔情蜜意突然弥漫在她的心间:“你在哪里,还好么?”

她想起华山之上,分别在即。她与师傅就要远赴西域,这次一去今生与他可能都不会再见了,可是这时他却柔声细气软语温柔安慰她。

少女想起来,这一次回来与他重逢的地方,已经是三个十年之后了。

“你说过,一定会来找我的!”

“你说好的,一年后不来,三年后会来。三年后不来,十年后也会来的......”

2001年年底,一位上海邮票预订者向邮政窗口提出:一年前预定的邮票款,在你们邮政放了一年,利息应该返还给用户。该用户执着于此事不肯离开,要求邮政必须给一个说法。之后,在当地集邮部门主任的协调下,赠送给该用户一些集邮品后才使其满意。

此事被上海集邮公司上报给邮资票品管理司,引发激烈讨论。一部分人认为,预订款不是定期存款,所以不能享受活期利息,且随着邮票的发行,预订款会越来越少,所以该用户的主张不恰当。另一种声音则对该用户表示了支持,并表示即便按照活期储蓄递减的方式计算,也应该拥有少量利息,需要给予补偿。

邮资票品管理司刘建辉司长认为,用户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管理者在制定有关政策时没有考虑周全,当属失责。

于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邮政向全额交付预定款的邮票预订者赠送生肖邮票小版张,这种包含4枚邮票的版票,是新中国正式发行邮票中版幅最小、包含枚数最少的版票,受到了预定者的欢迎,甚至有集邮者登报对邮政部门表示了感谢。

这种版票作为福利直到今日依然赠送给预订户,但发行至今也从来没有公布过发行量,如果按照头一年年底的预订数量进行计算,仅2004年“甲申年”赠送版的数量就达到了392.2万版,折合成邮票就是1568.8万枚,加上邮票本身5200万和小版1080万的发行量,2004年猴票的发行总量不会少于7848万枚甲申政潮,这个数量是1980年猴票的15倍,细想起来也是一种悲剧。

#邮票##集邮##收藏##故事##上海#

1644年,朱由检对乾清宫的密室来了兴趣,派王承恩打开门。王承恩不敢:“陛下,这门能不能开,什么时候开,老祖宗也没有留话。万一里面有什么天机,小的担当不起呀。”

正月初三,清军打到山海关,农民军攻打太原,北京已经很危险了。

东宫左中允李明睿建议:“陛下,江南稳定富庶,您南迁之后,江山必定永固。”这个建议,正好说到朱由检的心坎上。

现在朱由检手上的兵力不过几千,军饷断了好久,官兵都没饭吃了,完全是一手烂牌。

相比而言,江南还没经受战乱,南京的亭台宫殿都是现成的,如果空手过去,帝王之位传下去绝对没问题。

想到这里,朱由检轻声对李明睿说:“爱卿这话,正合我意。此事重大,暂时保密。”

李明睿得到了明示,回头就告诉了老师李邦华。李邦华明白了,但他弄不清楚:皇上究竟想亲自南迁,还是让太子朱慈烺南迁?

甲申年二月二十八日,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上了折子,朱由检看了看,随手交给王承恩。王承恩明白,皇上还是没下决断。

可是时不待人,李自成攻下了山西,朱由检急吼吼地在文华殿召见群臣,商量剿敌之策。

群臣都束手无策,李邦华明白,这时候建议皇上南迁,这帮人根本不会同意,自己会成为靶子中心。

他提了个折中的意见:“太子南迁,监抚南京,诸位认为如何?”

“呸,”兵科给事中光时亨跳起来骂他,“让太子南迁,你不会是让太子效仿当年李亨,在灵武称帝吧?”

他说的是安史之乱,唐玄宗逃亡,李亨收亨拾烂摊子那档子事。群臣愤怒了,恨不得一起抡起拳头,打死李邦华。

一看情况对老师不妙,李明睿救场了:“不如这样,让陛下南迁吧?”

话一说完,效果更加不妙,众人大叫:“妖言惑众,处死李明睿!”

朱由检看明白了,群臣想要一个忠烈殉国的皇帝,而不是苟安江南的皇帝。

他闭上了眼,给大家训话:“国在朕在,国亡朕亡,不必多议!”

下了朝,朱由检想起乾清宫有间密室,不妨进去一看。他叫来王承恩,陪他探访密室。

王承恩胆子小,不敢打开。他越这样,朱由检越好奇,非让他打开不可。

门被打开了,眼前的三间房子空空荡荡。朱由检正失望,突然看见正屋的地面上,有一只红色的箱子。

打开一看,有三幅小画。第一张画的是文武百官,全都披头散发,捧着朝冠,官服也凌乱不堪。

朱由检感叹道:“这是告诉朕,言官多建议多,导致乱象丛生啊!”

再看第二张,画上的士兵丢盔弃甲,贫民背着破包袱到处逃亡。朱由检恍然大悟:“这是军民背叛!”

打开第三张画,朱由检看了好久,不说话了。过了好久,他走出了密室。

我是@月下韦陀。就在这一年,李自成围困北京,崇祯自缢,大明亡国,吴三桂放清兵入关,清军屠杀汉民,甲申国难轰轰烈烈的上演了。

原来,第三幅画上的人形容狼狈,披头散发,身披一件短衣,光着脚。那人的脸,和朱由检一模一样。三幅画神了,竟然预言了大明灭亡的景象。